2021年1月1日,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凤凰网广东联合维士数字饮食共同发起“健康新生活联盟”,聚焦深圳健康现状与未来,汇集社会各界声音,发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为打造健康都市样板探索经验和贡献力量。
日前,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深圳市规范学生营养餐制作和配送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今年起,深圳将在各区试点建设营养健康食堂,并通过中小学生配餐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监控”,保障每个学生都吃得营养健康。
2月27日,2021年深圳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为总体目标,计划到2025年,全市床位总数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人,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0家。
6月16日下午,深圳市“数字化健康新生活”主题研讨会暨数字化健康生活服务联盟成立仪式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凤凰网广东主办,聚焦“数字化+健康”进行深度探讨,汇聚医学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健康企业代表以及媒体等多领域嘉宾,为打造健康都市样板探索经验和贡献力量。
2020年,由深圳市疾控中心牵头制定的《中小学生营养配餐指南》正式发布实施后,意味着中小学生营养配餐有了深圳标准。《指南》突出了深圳市中小学食物供给的地方特色,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小学营养配餐地方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示范,为深圳市中小学生营养配餐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以下简称《健康条例》)正式实施。实施后,深圳将对未成年人全面禁酒,此外,酒精饮料、碳酸饮料的销售者应当在货架或者柜台上,设置符合标准的健康提示标识。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市场监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规范学生营养餐制作和配送工作实施方案》,从2021年起,深圳将试点在中小学建设营养健康食堂,禁止售卖可乐、薯片、辣条等高油高脂高糖食品,并对中小学生配餐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监控”。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世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物。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源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的个体和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有着很大的差别。分别占总能量的40%-80%。碳水化合物摄取水平的不同,导致饮食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比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蛋白质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 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
对于人体来说,水是重要的组成成分,占机体质量的40-60%。水的需求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你不知道喝水多了还是少了,这里有个小窍门,可以根据自己尿液的颜色来判断。一般来说,人的尿液为淡黄色,如果颜色太浅,则可能是水喝得过多,如果颜色偏深,则表示需要多补充一些水了。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3种必要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水溶性维生素。
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然而,随着营养学和相关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膳食纤维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理作用。如可溶性纤维在胃肠道内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交织在一起,并延缓后者的吸收,可以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不可溶性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胃肠道,减少吸收,还可以在大肠中吸收水分软化大便,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脂类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素之一,供给机体所需的能量、提供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人体细胞组织的组成成分。人体每天需摄取一定量脂类物质,但摄入过多可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合理地摄取脂类食物能够保证肠胃的正常运转,摄取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肠胃的正常吸收和消化。
矿物质类营养素即无机盐类营养素,人类所需营养要素的一种成分。在人体中有数十种,根据含量高低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各种无机元素缺乏会导致机体功能异常,但过量摄入(特别是以药物方式)也同样会带来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如钙缺乏会引起佝偻病及骨软化症,并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等;但过量盲目服用钙剂会产生高钙血症,使机体组织产生异常钙化,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出品:凤凰网广东
总监制:宋革
总策划:钟俊峰
专题统筹/策划:鲁俊平 鲁媛媛
美编:郝嘉玥
技术:麦巧环
编辑:陈沁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