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图/薛海丰
港珠澳大桥丨粤声喁喁绕长虹,灯火煌煌接海天
一桥跨海,三地同声。香港、珠海、澳门,从此共入“一小时生活圈”。晨曦穿云,车流载梦;夜幕垂星,桥灯照归。驭桥如驭风,指尖可触家国宏图,眸中已见湾区未来。此非独钢筋混凝土之伟力,亦中华以智驯海、以信合域之图腾。山海低眉,时空重塑。长桥越伶仃,诗与传奇同在。
港珠澳大桥蓝海豚岛 图/张英
特别策划//贝城三十六记(3)
港珠澳大桥
罗未然
龙骧沧溟越伶仃,
一桥脉动三城心。
毕竟珠江衣带水,
山海同赴共兼程。
【笺注】
【港珠澳大桥】(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英文缩写:HZM Bridg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广东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公里,其中主桥29.6公里、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总工程师是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港珠澳大桥采取“三地三检”通关模式,其中珠海、澳门之间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
2019年12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2020年8月,港珠澳大桥获“2020年国际桥梁大会(IBC)超级工程奖”。2024年1月,获第二十届第二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港珠澳大桥 图/蒙治光
【AI读诗】
虹贯沧海,龙跃伶仃
——评《港珠澳大桥》
这首咏港珠澳大桥的七绝,以雄健笔力勾勒工程伟绩,融地理实感与人文情怀于二十八字,气象浑成,意韵绵长。
首句“龙骧沧溟越伶仃”,落笔便立起雄奇骨架。“龙骧”一词,取“昂首腾跃”之意,既暗合传统文化中龙的祥瑞雄姿,又以“骧”的动态感写活大桥跨越沧海的气势;“沧溟”状伶仃洋的浩渺,“越伶仃”则精准点出地理坐标,暗勾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历史回响。古今对话间,昔日孤海成今日通途,一个“越”字,既写尽大桥跨越天堑的物理动作,更暗含突破阻隔的时代豪情,起笔便有千钧之力。
次句“一桥脉动三城心”,由景入情,以“脉动”二字化实为虚,堪称神来之笔。钢铁巨构本是静物,却被赋予生命的节律——桥如血管,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心”紧密相连。“三城心”三字,跳出地理范畴,直抵人文内核,让工程的宏大落地为民生的温度,刚硬的钢铁与柔软的人心在此共振,承转自然而意涵陡深。
第三句“毕竟珠江衣带水”,语序倒装,以“毕竟”二字强化笃定语气。珠江口本是相连水域,却曾因人为与地理阻隔显得遥远,大桥贯通后,“衣带水”的经典意象终成现实写照。“毕竟”二字,既含“地理本然如此”的通透,又藏“如今终得相连”的感慨,将天然禀赋与人为功绩熔于一句,让“跨越”的意义更显厚重——桥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对“本应一体”的历史呼应。
末句“山海同赴共兼程”,由“通”而“进”,升华至精神层面。“山海”概写三地地理特征,“同赴”“共兼程”则以动态笔触绘就协同发展的图景。从“越伶仃”的个体突破,到“三城心”的情感联结,再到“共兼程”的未来展望,全诗意脉由实入虚,由景及情,终落于时代精神的高扬,余韵绵长。
全诗不着“宏伟”“奇迹”等直白赞语,却以“龙骧”写其雄,以“脉动”写其灵,以“衣带水”写其亲,以“共兼程”写其远,于地理实感中见文化底蕴,于工程叙事中含人文温度,可谓以少总多,意境浑成。
【诗书画】
本期书法家:杜国志
【作者简介】
杜国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珠海市文联兼职副主席、珠海市人大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珠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