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广东
广东 > 城市 > 珠海 > 正文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清道光年间,香山才子鲍俊归隐珠海凤凰山麓,筑亦兰亭、聚名流,以笔墨丹青留下30余处摩崖石刻,让山场石溪成为岭南文人雅集的文化地标。如今,承载这份文脉的珠海石溪亦兰亭公园于8月8日焕新开放,不仅让鲍俊文化从历史典籍走向大众生活,更以“文化+旅游”模式,为珠海注入人文温度与经济活力。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文脉“活”起来,市民“乐”起来

鲍俊(1797—1851),这位生于香山县山场村(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的进士、书法家与诗人,是香山文化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倾慕王羲之兰亭雅韵,在石溪建亦兰亭、惜字社,邀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泼墨挥毫,并在石溪凿刻“石溪”“一笔鹅”等书法珍品,使石溪成为当时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集聚地。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洗尽尘心便隐居,石溪久待筑蓬庐。”“石莲花放石溪香,石脉钟灵接凤皇。”鲍俊曾在诗中表达自己对石溪的喜爱、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更将珠海的人文底蕴融入自然肌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珠海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2010年修建的石溪公园基础上,2025年3月启动鲍俊文化与石溪亦兰亭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提升项目,以“绣花功夫”推进石溪亦兰亭公园提升改造工程,致力于将该公园打造为集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景观体验、文艺创作互动、市民休闲打卡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公园的升级紧扣市民游客的体验,以鲍俊文化为核心,通过修复摩崖石刻及“坐对川流”“石龙溅雪”“琴泉跌水”等八景、增设鲍俊雕像、重现“曲水流觞”景观……构建起“可读、可游、可感”的文旅融合文化体验空间。

园中,33处摩崖石刻与苍翠山林相映成趣,石刻旁新增清晰释读牌,手机扫码即可聆听历史故事,晦涩的古迹变得可亲可感;无障碍坡道与便民步道的铺设,让不同人群皆可轻松徜徉于山林石刻之间;修复的“曲水流觞”景观,重现昔日文人临水赋诗的风雅,成为亲子互动与传统文化体验的热门打卡点;栩栩如生的鲍俊雕像,让这位岭南才子从历史深处“走”入市民生活圈,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公园不再是静态展示场,而成为市民游客可参与、可沉浸、可共鸣的“文化会客厅”。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活化方式,让鲍俊文化成为滋养市民游客精神的养分。

石溪摩崖石刻群研究专家张法亭表示,此次改造不仅加强对石刻的保护与展示,凸显“亦兰亭”的文化内涵,还将历史的厚重底蕴与现代功能结合起来,让曾经“藏于深林”的书法石刻走近大众,为岭南文化传承增添新动力。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文化“兴”起来,经济“热”起来

石溪亦兰亭的蝶变,是珠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的生动实践。公园整合摩崖石刻群、鲍俊主题景观与岭南生态风貌,精心打造“可读、可游、可感”的文化探访线路。这一文旅深度融合模式,显著提升了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珠海文化旅游版图增添重量级砝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将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赋能区域消费升级与产业增值。

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岩表示,石溪亦兰亭公园的保护提升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还原修复,更是对历史文脉的有力赓续、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弘扬、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积极回应。

百年文脉百闻不如一见 珠海石溪亦兰亭:不仅仅是风景

同时,珠海公开“发贴”:诚邀艺术家常来采风创作,以丹青再绘“石溪八景”,以丝竹重奏林间清音,以诗文续写岭南风骨;欢迎市民游客闲暇来此信步,揽山水之秀、沐翰墨之香、品诗赋之雅,共享文化积淀与城市建设新成果。

接下来,珠海将继续深化鲍俊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石溪摩崖石刻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这些珍贵遗产得到更广泛传播。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撰写】曾书琼

【拍摄】李颖菲 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