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珠海历史文化新地标——石溪亦兰亭公园提升改造工程正式竣工,以崭新面貌与市民游客见面,并向艺术家发出采风创作邀请。据悉,该公园将打造为集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景观体验、文艺创作互动、市民休闲打卡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石溪·亦兰亭记》叹其“曲水犹存修禊意,群贤更续岭南风”。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山场村进士、书法家、诗人鲍俊,传承兰亭雅韵,邀文人雅士在山间“亦兰亭”吟诗作对、泼墨挥毫,留下30多处摩崖石刻与林泉景观相映成趣,其中,尤以“石溪”二字苍劲古朴,“一笔鹅”精妙绝伦。
为传承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珠海在已有石溪公园基础上,于今年3月启动鲍俊文化与石溪亦兰亭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提升项目。《石溪·亦兰亭记》称,“今亭台既成,非惟土木之复,实乃文脉之续。”
本次提升改造工程增设鲍俊雕像,拓展鲍俊文化研究,加强石溪文化挖掘,丰富园内摩崖石刻释读与标识系统,提升文化内涵;香洲区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对园内石刻进行描红修复。据石溪摩崖石刻群研究专家张法亭介绍,山场村村民非常重视对石溪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遗迹跨越近200年依然保存完好。
项目开工以来,珠海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携手正方集团,对园内环境、植被、名称标识等进行优化提升,让公园更显岭南风韵。据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曾浩介绍,本次改造主要聚焦环境提升、底蕴挖掘及文旅融合三方面。
在环境提升方面,通过更换围栏、溪池清淤、引水上山、优化水景,重现“石溪八景”;新种植山杜英、枫香、假苹婆等开花乔木,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生态体系。
在突出文化底蕴方面,“石溪亦兰亭”公园拥有全市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次通过增加石刻释读说明,突出自然景观与鲍俊书法等历史人文资源的联系。
在文旅融合方面,通过完善公园指示牌、导览图、休憩设施、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构建“可读、可游、可感”的文化景观空间。
“我们通过这个公园向外界展示珠海历史文化底蕴,展现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特质,从而吸引年轻人聚集于此,这也很好呼应了珠海‘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精神内核。”曾浩表示。
附
石溪·亦兰亭记
珠海山场石溪,林壑清幽,文脉绵长。旧有亦兰亭,乃清道光辛丑秋月(公元1841年),邑人鲍俊所筑。鲍公素慕晋人兰亭雅集之风流,遂择此灵地,构亭台以寄怀。更于周遭营建惜字社、吕祖庙,摹“一笔鹅”书镌于石壁,凿曲水引觞,架石桥通幽,殿宇参差其间。自此,石溪添一胜境,雅士常聚林泉。
昔者,斯亭屡见名流题咏,墨香氤氲,诗赋盈壁。然世道沧桑,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亭台倾圮,胜迹零落,惟余断碣残垣,令人扼腕。幸至九十年代,珠海博物馆专家考掘遗址,得石柱五方,楹联三副,字迹浑然,文辞隽永,或寄山水之思,或蕴哲人之悟。二百载之下,俯仰皆成陈迹,而前贤雅意,跃然其间矣。
岁至庚寅(2010年),政府重文兴教,斥资复建斯亭。匠人考据旧制,循古法而营新构:亭阁巍然,曲水潺湲,“鹅”书石刻摹旧如初,殿社依山势而列,与林泉相映成趣。
今亭台既成,非惟土木之复,实乃文脉之续。昔人风雅,今人承之;旧时烟雨,此刻凝之。愿此亭长聚清流,再续诗酒弦歌,使珠海一隅,永驻斯文气象。
有道是,曲水犹存修禊意,群贤更续岭南风。
是为记。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采写】李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