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6日,珠海市接连举办两场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共计向珠江口与黄茅海投放超过0.56亿尾鱼虾幼苗,以实际行动践行“绿美珠海”生态建设理念,助力珠海构建海洋生态文明。
5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组织的“2025年珠海市增殖放流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现场放流超1300万尾鱼虾种苗。活动将资源恢复与公众教育相结合,设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展区与互动环节,普及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知识及科学放流理念。
6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海洋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在金湾区赤鱼头码头开展,放流马友鱼、海鲈、黄鳍鲷、黑鲷等鱼苗及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等虾苗共约4300万尾。这些“海洋小居民”将持续补充项目周边海域生物资源,助力受损渔业种群修复。
活动期间,珠海市还举行中华白海豚守护学校移交签约仪式,斗门区井岸镇第四小学、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成为首批守护学校。同时,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海长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广东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保育工作合作协议》,正式构建“政—保—企”三位一体救护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添坚实屏障。
据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的苗种均经过严格检疫和科学筛选,后续将持续跟踪评估效果。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补充和恢复渔业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未来将持续深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携手社会各界守护碧海银滩。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来源:珠海市海洋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