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珠海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珠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珠海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凤凰网广东从会上获悉,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发布会现场
“三海联动”激活海洋产业新动能
据了解,在“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下,珠海创新管理机制,组建市海洋发展局、成立市海洋发展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体制,以“三海联动”带动海洋产业协同发展。2024年,珠海海域养殖产量达4.97万吨,同比增长97%;滨海旅游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收入超6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21.4%;珠海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增长5.7%;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约163亿元,同比增长4.1%;海上风电发电量13.6亿度,同比增长18.3%,实现一、二、三产齐头并进。
“海洋+”战略赋能产业升级
发布会上,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介绍,《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近期正式亮相,明确“1+3”发展路径。珠海正以“海洋+”形式,助推珠海建设成为“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
另据介绍,珠海“海洋+科技”成果突出,截至2025年,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近700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增加到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并启动首次试验,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海洋+金融”精准发力,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成立,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665.62亿元,2025年一季度投放贷款超200亿元;“海洋+低空”开拓新场景,“九洲机场—珠海三角岛”直升机旅游航线试飞成功,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航线“珠海唐家港—桂山岛”正式开通,加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耕海牧渔壮大“蓝色粮仓”
作为珠海经略海洋的主力军,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自2023年成立以来,以“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为核心,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新模式。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通过围绕育种、装备、养殖三大方面落子,目前已形成“一船四区六基地”布局,建成2个种苗基地、1个海鲈产业示范园,多个养殖网箱投产。2025年一季度,“格盛1号”收获章红鱼超10万斤,“澎湖号”赤嘴鳘捕捞15万斤,预计下半年养殖水体将新增12万立方米。
海岛文旅绘就“和美”画卷
在国家“和美海岛”建设中,珠海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入选首批名单,占广东省入选总数半数以上。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沐阳介绍,万山区投入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推进海岛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2025年“五一”假期,万山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超70%、117%,高端酒店入住率达99%,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采写】李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