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 珠海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
广东
广东 > 城市 > 珠海 > 正文

全国首次 珠海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

9月4日,珠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介绍有关情况,同时宣布《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凤凰网广东从会上了解到,珠海以立法形式确立城市吉祥物,在全国尚属首次。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与珠海海洋城市特质匹配

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濒危海洋生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珠江口水域为中华白海豚的全球最大栖息地,目前超过2000头生活在这里。

珠海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战场”,且中华白海豚所包含的海洋元素、生态习性、特点形象与珠海海洋城市特质、绿美珠海生态、温馨浪漫氛围、青春活力形象等城市特征相匹配。

“城市吉祥物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珠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雍灵表示,《决定》确立中华白海豚为珠海城市吉祥物,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人民群众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珍贵、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凝聚城市文化共识,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成为珠海城市新名片

雍灵介绍,《决定》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加强对城市吉祥物的保护及宣传,推动形成热爱、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城市氛围。一方面,规定珠海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机制,加强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研究挖掘中华白海豚的文化内涵,讲好中华白海豚故事。另一方面,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

《决定》规定,珠海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城市主要道路及广场、海岛、主要旅游区(点)、公共建筑等公共活动场所及重大活动、荣誉信用、公务系统、对外交往等领域积极展示、使用城市吉祥物形象。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在文旅产业中宣传和推广城市吉祥物。

《决定》明确,珠海市人民政府应当设计城市吉祥物的视觉化形象,并做好该形象相关知识产权注册保护工作。鼓励珠海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积极推广和免费规范使用市人民政府设计的城市吉祥物视觉化形象。城市吉祥物视觉化形象的保护、宣传、开发和利用,授权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具体制度。

打造珠海城市独特IP形象

如何在文旅产业中宣传推广城市吉祥物中华白海豚?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翟名介绍,将深度挖掘中华白海豚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宣传推广过程中不断策划创新营销方式,用接地气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并在全市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中,不断融入中华白海豚形象元素。同时加强在城市文体旅场馆的宣传推广,将中华白海豚和珠海的“百岛之市”海洋文化、绿美珠海环保理念相结合,增强中华白海豚作为城市吉祥物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赋能客源市场引流、全域旅游消费和文创产业的整体提升,成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设计城市吉祥物视觉具现化形象方面,翟名表示,将探索通过全民征集或定向邀约方式,和专业美术机构、设计专家进行合作,广泛考虑珠海市民心理需求,兼顾审美性、生动性和拟人化,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设计打造能代表珠海城市的独特IP形象,并针对该IP形象设计做好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外,还将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

为珠海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珠江口中华白海豚5年来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近年来,珠海从鲸豚科学救护、科研监测、执法普法融合、司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持续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和宣传。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苏跃朋介绍,目前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已科学划定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限制区域内的开发活动,保护其重要栖息地(如产仔和觅食区域等)。为减少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破坏,珠海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循环经济等。近年来,通过美丽海湾建设、海岛资源保护、红树林保护等,切实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也为珠海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苏跃朋称,本次立法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将更有利于传播珠海生态环境友好城市形象。下一步,该局将积极推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条例的出台,并推动中华白海豚保育基地二期建设,建成集特色鲸豚救护、科普宣传、科学管理和中华白海豚人工繁殖为一体的示范场所。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采写】曾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