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上午,珠海市金湾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会议现场
大会执行主席是:吴文莱、祝庆盟、谢小彤、王进、赵洁萍、吴耀东、蓝永兴、李东红、黎文星、程强、周波。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还有:珠海市金湾区委书记、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耀斌,金湾区委副书记、区长,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军,金湾区政协主席陈国政,以及金湾区领导刘继承、邝俭雄、曾奕明、李邦耀、余学旺、智然、朱荣新、钟建科。
大会应到代表176名,实到代表168名,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现场
刘军作政府工作报告
刘军代表金湾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金湾区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吴文莱主持大会
开幕大会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文莱主持。
金湾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金湾区委坚强领导下,金湾以最大的热忱抓产业、拼经济,统筹实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项目落地攻坚、园区投入倍增、营商环境建设等系列措施,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交出了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单。
全年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10个,总投资达730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位列全市第一;
全年新引进制造业项目154个,总投资100亿元的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储能电池、总投资超30亿元的联邦动保及头孢类生物医药等16个产业立柱项目占据全市总投资近一半规模,预计建成达产后将贡献超1000亿元的产值;
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集成电路五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473亿元;
金湾区首次入选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79名;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历史性晋位全国第45名。
启动实施30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措施;
项目签约到土地挂牌最快1个月,简易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12个工作日;
21个项目获得“拿地即开工”及“双容双承诺”办理资格;
全年新动工项目196个,新投产项目77个,2022年签约的重点产业项目动工率达67.9%;
2023年落地项目一半以上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
金湾区级国有资产管理中心落地运作,全年盘活国有资产近10亿元;
金湾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2.4%,营业收入增长64.8%;
推动农村集体资产100%线上交易,全年交易金额突破1亿元。
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签订招商框架合作协议并联合举办珠海电子化学品产业招商大会;
推动成立金湾港澳总商会和金湾加华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在全市率先开设港澳及海外企业办事服务专窗;
新增港澳姊妹学校6对;
外贸进出口总额逆势实现913亿元、增长4.4%,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珠江钢管获得“一带一路”东非项目25亿元外贸大单;
联邦制药“研发+生产”跨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
高栏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
粤港澳综保物流产业园交付使用;
成功举办首届亚洲通用航空展以及珠海草莓音乐节等展会文旅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亿元。
埃克森新能源、先导智能、华灿光电等44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普伊特、兴科半导体等36个项目建成投产;
广珠铁路珠海西站物流中心入选国家物流枢纽;
全年共获批46亿元专项债额度;
完成“生转熟”土地整备40宗约4310亩,完成率居全市首位;
整治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57万亩;
出让工业用地30宗1885亩;
集中投入43亿元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投入增长50%;
竣工建成9个5.0产业新空间;
推动110千伏定东、三虎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
全年填土1000万方,刷新项目建设年度土方供应纪录。
集中投入5.4亿元推进航空新城23个市政项目密集布局;
B片区、南拓区、滨海商务区等新兴城市片区雏形初现;
金湾华发国际商务中心、金湾艺术中心以及全市最大的社区邻里中心——汇华邻里汇对外开放运营;
金湾“城市大脑”硬件工程基本完成;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提速,鹤港高速二期顺利通车;
金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顺利通车;
完成高栏港15万吨级主航道疏浚,港口全年货物吞吐量实现1.06亿吨,增长17.6%;
机场改扩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有序推进;
珠海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实现1145.7万人次,增长186%;
南水镇工业总产值达1353.7亿元,位列全市各镇街第一;
红旗镇联港工业区南拓片区、平沙镇平塘河“一河两岸”农文旅融合等项目全速推进;
三灶镇全力做强珠澳合作特色专业镇;
红旗镇、平沙镇获评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
下辖四镇全部入选2023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全市唯一;
悦禾生物、蓝色种业等4个现代海洋牧场项目加快落地;
现代渔业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
预计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8亿元,增长15%。
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九项民生投入近48亿元;
成功立项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所;
珠海市一中附属金湾学校、领航小学、金湾一中等学校顺利投用,新增公办学位8280个;
新增中小学教育集团2个,集团化办学实现全学段覆盖;
金湾区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全市通过首个省级认定的区级发展中心;
引进培育名师名校长6人,招聘编制教师429名;
顺利完成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
成功组建2家医联体,全区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达1559张;
省医珠海医院、市五院、高栏港医院3家医院均成功创建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
全市率先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规模化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100台;
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8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8%的低位;
金湾颐养园正式对外运营,增加养老床位800张;
1264套保障性住房建成投用,完成28个老旧小区改造。
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4919亩任务,营造红树林140.5公顷;
高质量完成金湖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一期工程建设,累计建成碧道17条64公里;
下辖四镇均被认定为省级森林城镇;
全年完成耕地恢复3152亩,占全市耕地恢复量的71.6%;
金湾站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5%,较去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一;
河湖长制市级考核连续五年位列优秀;
连片完成206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高栏港无废示范园区建设完成;
华南绿能港5座全球最大的LNG储罐主体结构完工;
成功获批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区)试点。
实现石油化工区、精细化工区核心区封闭化管理;
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妥善防范抵御龙舟水和“杜苏芮”“苏拉”等强台风袭击;
全力推进“保交楼”工作,劳资纠纷成诉率同比下降9.7%;
启动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68”工程;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数字政府框架基本形成;
全区违法犯罪警情数连续三年保持下降趋势;
红旗镇及三灶镇鱼林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2024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2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上下一心拼经济、抓产业、打基础、促提升的重要一年,金湾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锚定金湾作为“全市工业发展主阵地、城市功能提升支撑点、珠海经济能级量级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动力源”目标要求,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在接续奋斗中激发潜力、在埋头苦干中厚植实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全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力建设金湾“产业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打造珠海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奋力在珠海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征程中扛大旗、挑大梁、争一流。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具体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01
奋力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202个;
推进7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
力促高栏港海上风电一二期、珠海发电厂等项目三季度前动工;
全年力争实现工业投资300亿元任务目标;
加快推动东杰环烯烃树脂等23个拿地项目动工建设;
全力推进格力高端智能电器(高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推进西部商圈、社区生活圈、文旅消费圈“三圈”建设;
探索打造“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必经地和首选站;
积极创建金湾华发商都等省级示范街区;
着力培育滨海商务区、金湾华发国际商务中心等一批消费新地标;
高水平办好中国时尚体育节、主题音乐节等文旅活动;
积极筹办2024年海上龙舟赛、承办中国桨板俱乐部联赛;
打响金湾航空艺术季、青少儿艺术花会、书香金湾悦读季等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配合航展中心综合馆、航空航天馆和珠海太空中心新馆建设;
加快推进金凤台、大石湾、莲塘湾片区优化提升改造工程;
高质量办好第十五届航展。
支持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全面落实助企惠企政策和税费支持清单;
探索“产业链+”公共法律服务团模式;
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挂点联系规上企业全覆盖;
推动建立企业意见建议直达决策的绿色通道;
力争新增市场主体6000户、规上工业企业60家。
02
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
加快做大产业增量
力争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00个,总投资额达1000亿元;
争取引进8-10个有重大影响力的招商项目;
利用国际健康港研发楼做实“园区研发+产业化落地”模式;
推动金融服务向招商环节前置。
蓄积储备产业后劲
全面实现3年内盘活经济产出和开发利用低效工业用地1.5万亩以上的攻坚目标;
深化细化5.0产业新空间利用政策;
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上市企业培育行动;
力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家;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
科学优化产业存量
落实市政府“盘根计划”,大力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产;
推动金湾产业结构由“工业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型;
依托“经珠港飞”将香港机场丰富客货运资源引流至珠海机场;
推进国能散货码头、LNG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高栏国码申请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所口岸资质;
加快建设华南煤炭贸易集散中心;
加快布局建设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物流分拨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
加强总部经济、批发业企业招引。
03
深度激发金湾发展活力
推进改革攻坚新突破
打造区、镇一体化政务服务综合窗口;
加快金湾“城市大脑”平台落地启用;
推动高栏港主航道常态化维护疏浚机制落地实施;
持续深化国企改革;
系统解决人才“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
推动营商环境新提升
推动30项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落地见效;
全力争创广东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
创新推行全流程极简审批模式;
集中整治涉企服务“不亲不清”问题;
深化“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
展现扩大开放新作为
紧密融入“大桥功能服务区”建设;
打好“横琴政策+金湾空间”组合拳;
携手合作区开展联合招商,率先在生物医药和口岸联动方面打造1-2个标杆性合作项目;
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全方位助力企业抢订单拓市场;
深入推进“区港一体化”联动发展;
建立健全5.0产业新空间租赁价格灵活浮动机制。
04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建设
加速金湾城市版图“西进南拓”;
以10平方公里土地为主载体,高位推动珠海西部中央商务区建设;
积极推动一批市级教育、医疗、文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向西部中央商务区迁移布局;
高质量启动金湖公园二期升级改造;
新建安高路、滨河路等航空新城主次干道;
分区分片实施道路病害维修和路网改造;
优化加密接驳城区镇域热点公交线路;
增设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提升镇域联城带村功能
支持南水镇加快打造工业专业镇;
积极推动红旗镇、平沙镇等陆域中心镇提档升级;
扎实开展平沙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
持续擦亮三灶镇“珠澳合作特色专业镇”金字招牌;
力争全域建成美丽圩镇示范样板;
精心打造“两镇、四片、十村”典型示范;
加快推进海泉湾二期项目建设;
着力创塑红旗水乡生态旅游度假区、三灶非遗文创特色街区、飞沙精品海岸带文旅综合体、平塘河“一河两岸”连片风貌带等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镇域乡村网红景观点。
大力推动农村产业振兴
加快珠海市都市现代化农业(热带水果)示范区建设;
启动实施平沙镇“万亩方”农田规模种植项目;
推动台创园、特色水果园艺作物产业园等提质增效;
推进赤鱼头渔港改造升级;
积极打造海洋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园区);
推动悦禾生物、蓝色种业等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高质量发展;
实施“金湾黄立鱼”品质品牌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村村有物业”计划。
05
加快金湾绿色崛起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提升
以平沙新城湿地公园、南虎湖公园、西滩片区为重点,全面完成397公顷红树林营造任务;
推动6818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推动56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打造一批口袋公园和小花园;
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建设。
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确保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5%以上;
实施鸡啼门流域、近岸海域水质净化专项攻坚行动;
推动建设“美丽园区”污水零直排试点先行区。
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以创促建谋划推进“低碳园区、智慧园区”建设;
全力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石化产业高地。
06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就业社保更加健全有力
推动新增就业人数7000人以上;
用好“3+N”政校企合作平台、有序推进“三进”计划;
高质量运营金康园、金湾颐养园;
积极建设区级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
推动有条件的公立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多元普惠托育服务;
强化拥军优抚保障,提升退役军人融入感获得感;
加快推进2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推动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推动成立以省医珠海医院和市五院为龙头的2个医疗集团;
深化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常态化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健康促进区。
推动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加快创建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4个;
启动“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工作站运行机制;
面向全国招聘编制教师300名;
打造8个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推动8家中小学实现食堂自营。
07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金湾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
巩固提升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创建成效;
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一楼一策”分类化解房地产风险;
稳步有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风险研判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68”工程落实落细;
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
08
全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政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大力建设廉洁政府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严把财政管理审核关口;
严控“三公”经费预算。
打造实干担当政府
大力弘扬“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的优良作风;
全面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