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广东
广东 > 城市 > 珠海 > 正文

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近期,随着斗门区新领导班子亮相,“大斗门”的发展定位被频繁提及。

从斗门区党政领导公开发言看,“大斗门”包含三个“大”领域: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其背后是提升斗门城市能级量级的发展决心和施政着力点。用斗门区委书记苏虎的话说,在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区引领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作为珠海陆地面积最大的斗门区,必须跳出斗门看斗门,建立大格局、开拓大视野,承担大使命、谋划大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大斗门”的崭新姿态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

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大斗门正以昂扬之姿,扬帆启航——

大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对接深合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第二章“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篇章中,首先提及的是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具体包括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

无独有偶,根据最新的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斗门区在产业发展领域,将完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创新空间大、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龙头企业。这与《总体方案》中列举的产业发展方向多有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政邦智库研究员张德勇也注意到这一点。他指出,《总体方案》规划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产业发展蓝图,把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摆在首要位置,为斗门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斗门区要立足本地特点和优势,着眼于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重点引进、发展一批能够与深合区产业发展形成紧密共生关系的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在为深合区产业发展配套好、服务好的同时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

斗门区打造大产业的具体框架是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斗门产业优势,以制造强区、质量强区为导向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质效提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一中心两带三极点四园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这一格局将产业方向与产业载体进行了密切结合,可视为斗门区产业发展总纲。

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为配套产业发展,斗门区将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依托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澳珠极点建设,推动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包括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十百千企业腾飞行动”等创新培育计划,加快引进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等。斗门区提出,力争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成一批高水准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5个。

大城市:四大片区呈现斗门新名片

逶迤秀丽的黄杨河,是斗门的母亲河,也是斗门展开城市建设的纽带。长期以来,斗门区坚定推进“一河两岸四组团”建设。“一河两岸”是指黄杨河及其两岸。“四组团”是指井岸、白藤、白蕉、尖峰南等四个组团。根据广泛征名结果,四组团已被正式命名为白蕉东湖新城、尖峰南商务区、滨江智造新城、北部生态新城,将是斗门的四张新名片。

站在新的起点,斗门区提出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六大镇(街道)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未来五年,按照“两化三型”要求,优化“一河两岸四组团”协同联动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加快白蕉东湖新城、尖峰南商务区、滨江智造新城、北部生态新城建设,实施四大片区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完成总投资额28.79亿元、总长47.85公里的37个市政道路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备、设施完善、水平更高。推动主城区东进西拓,依托黄杨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精心打造十里滨水长廊,高标准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积极推进城市有序更新,注重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留白增绿,强化公共空间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做好雨污分流、防洪排涝、垃圾分类、管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提升等重点工作。

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立足区内农村区域较广的现实,斗门区将高标准推进城乡融合。首先是注重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强化城乡一体化设计,主动适应人口快速增长常态,围绕山水灵秀、生态宜居,优化全区城乡空间布局,做好各类空间性规划,进一步提高空间承载能力,构筑“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其次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省级试点三大任务,结合每个小城镇的定位、任务和要求,形成“一镇一方案”差异化发展路径。

斗门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建设,通过标准化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形成具有斗门特点、又可复制推广全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大交通: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协同效应

天地交而万物通。完善的交通体系是对接深合区的物理基础。过去五年,斗门区已不断优化交通路网布局,逐步构建起“一铁一纵两横四高速”干线路网新格局,完成黄杨大道、白蕉大道、珠峰大道、湖心路四大主干道升级改造,黄杨河大桥、黄镜门大桥建成通车,香海大桥、珠海隧道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四好农村路”126公里,建成公路总里程超817公里。

苏虎表示,斗门处在关键交汇节点的特殊交通枢纽地位,能更好地把澳门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同内地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协同效应。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区”叠加的时代风口,斗门区胸怀融合发展之谋,坚持互联互通,完善“大交通”路网体系,构建“双港、四轨、八横八纵”综合交通体系。举措包括,全力推进珠肇高铁、广珠澳高铁、珠机城际、深珠城际等轨道建设,力促高铁、城轨、地铁在鹤洲北汇聚,支持鹤洲枢纽打造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建设轨道上的斗门。加快推动香海大桥、高栏港高速北延线、香海北路、机场北沿线、莲洲大道、莲鹤大道、S272改造等重特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黄茅海第二通道、深南高速珠海段以及斗中跨江通道等重大通道建设,全力配合珠海隧道、珠海大道扩建等工程建设,完善“八横八纵”高快速路网体系,强化斗门与湾区核心城市直连直通。加快空港海港扩容改造,推进珠海莲洲通用机场二期扩建,将珠海莲洲机场打造为珠海第二机场,加快布局粤东西北与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短途航线,积极谋划开通更多航线。改造提升斗门港,争取推动设立莲洲多功能码头,构建南北畅通的水运通道,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口岸桥头堡。全面梳理全区桥梁,做好桥梁近远期规划建设。

拥抱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时代③|大斗门扬帆启航

上述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后,斗门区不管是对外联结“主动脉”,还是区内往来的“毛细血管”,都将再上新台阶。

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斗门区还将推进交通治堵、消除交通事故隐患点、道路标识优化、水上交通便利化、区内道路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等六大攻坚战;开展智慧交通示范点研究,优化一批交通路口设置,实施智慧停车管理。

采写:李芳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