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绵延千年的唐宋手艺,到焕发新生的百年骑楼;从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到侨乡文化的生生不息……一幅绚烂的文化长卷,正在中山大地徐徐铺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来,文化不再“深藏闺中”,而是跃动在每一条街巷、绽放在每一位游客的眼前。

来自文旅的亮眼数据,是“百千万工程”成效最直观的价值刻度:今年1至9月,中山接待游客1880.9万人次,旅游收入1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6%;在广东乡村文旅消费季期间,中山推出的消费新场景带动周边行业营业额增长超15%。
非遗焕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
凤凰网广东从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当前,中山拥有6项国家级、20项省级及87项市级非遗,这些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成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以大涌镇为例,红木高浮雕在“手工精髓+科技赋能”的路径中稳步前行。通过专业培训班、工作室“传帮带”等模式,一批批本地年轻人成长为非遗工匠。

进入工作坊,年轻的学徒正凝神观摩老师傅展示红木高浮雕技艺。刻刀在木面上起伏,深浅明暗间,花鸟渐次浮现。工匠师傅李仲良告诉凤凰网广东,跟随其学习雕刻技术的学徒已超百人,其中大量来自本地乡村,这种“家门口稳定就业,靠手艺持续增收”的模式有效激活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比如学徒小陈(化名),儿时患病落下手部残疾,但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在家具厂获得稳定岗位,生活境况也得到显著改善。”
以非遗带动就业,是大涌红木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当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红木文化博览城为核心,开发文创产品、开展文化体验;串联安堂古村、南文音乐文化村等地,打造隆都特色文化示范带……今年国庆期间,仅“红博不夜城”新文旅IP就吸引游客超25万人次。
非遗的活化路径多样。红木高浮雕侧重产业转型,而小榄菊花会则把百年品牌打造成地方发展的“金钥匙”,展现出“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非遗活力。2024年小榄菊花会开园20天即吸引游客136万人次,拉动园内消费超3800万元。
侨房新生:侨乡文化IP打造与产业跃升
另一方面,“侨房新生”成为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又一重要依托。公开信息显示,中山侨房资源总量超过2000间,近年来,通过多种活化模式,一批批侨房被成功盘活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拥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孙文西路步行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经过三年精心修缮,今年10月,全长500多米的孙文西路步行街重新开放。在“抢救保护、活化利用、修旧如旧、修旧如初”原则下,200余栋建筑修复焕新,南洋风格骑楼、思豪大酒店等历史建筑旧址穿过百年迎接八方游客。
步行街不仅有孙奇珍茶楼、咀香园等老字号,更有文创小店、潮牌零售等新业态,仅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步行街就迎来参观人次超100万。
在乡村,“微改造”同样激活了沉睡的侨房资源。
曹边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凭借独特的侨乡文化魅力,曹边村已累计吸引游客33万余人次,创下超300万元的文旅收入。
凤凰网广东实地采风注意到,一座侨房已被曹边村改造为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坊,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在三乡镇,侨乡文化以另一种惠民形式得到体现:55名乡贤从侨房改造的“香山书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发现商机,返乡创业。

政策支撑:文化赋能驱动全域焕新
中山构建了一套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撑体系。
财政上,专门针对“百千万工程”出台二十条措施,计划三年内新增10亿元以上财政资金,精准投向省市级典型镇、村建设;
金融支持上,设立重点扶持生态农业、农文旅等项目总额达600亿元的“乡村振兴贷”专项授信;
帮扶机制上,创新推出“文化村长”机制,选聘文化文艺人才下沉村居,保障人才要素流动共享;
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上,明确以三乡、五桂山、南朗等镇街为核心,打造集乡野乐享、艺术民俗、科普研学于一体的湾区旅游目的地等。
这些政策在实施层面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多个特色项目落地见效:在崖口村,万亩田园与海鲜资源每年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在五桂山,精品民宿“原野之上”盘活闲置资产,成为中山首家丙级旅游民宿等。
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旅游产业在中山相遇,一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便悄然发生——这,正是“百千万工程”中山实践给出的最佳图鉴。
凤凰网广东发自中山
【采写】李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