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图景,在中山乡村正悄然发生改变。如今,智能农机穿梭田间,数字平台精准管护,一幕幕智慧农业场景在此徐徐展开。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数字技术如涓涓活水,润泽田间、塘头,深刻重塑着农业生产方式,成为解放农民双手、提升农业效益的“金钥匙”。

无人驾驶插秧机作业。
智慧田畴:从“人力投喂”到“数据当家”
在中山现代化渔业养殖基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清晰可见。对于当地养殖户而言,过去人工投喂饲料存在的高投入、高浪费等问题,随着智慧渔业系统的落地迎刃而解。
走进中山市南嘉养殖有限公司的港口场基地,映入凤凰网广东眼帘的是,5G智能化全自动投饲机正在鱼塘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该公司负责人冯伟财介绍,基地共有16个标准化鱼塘,配备了8台全自动投饲机、56台增氧机等智能化设备,全部实现手机远程操控。
“人力减少了一半,而每个鱼塘每批鱼的产量还提高了2%至5%。”谈到数字化设备带来的成果,冯伟财喜上眉梢。他向凤凰网广东详解了技术细节,全方位投料让鱼食分布更均匀;增氧机具备智能报警功能,一旦故障,系统会直接通知技术人员排查,极大提高鱼塘安全性。

通过操作手机APP实现自动投饲机定时、定量投喂。
这些自动投饲机等设备来自港口镇的广东诚顺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何武钦向凤凰网广东介绍,公司开发的水产养殖系统中,自动投饲机可通过手机APP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全程机械化操作。该系统解决了多个行业痛点,如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依赖等,且全程密封机械化操作每千吨饲料约降低5吨的损耗,360度均匀投喂则提升了鱼类生长效益。据悉,近三年该设备在中山累计投放350套,覆盖鱼塘面积超万亩,不仅为养殖户提质增收提供技术保障,也助力推动中山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与智能化升级。
同样的变革也发生在种植领域。三乡镇的“明星合作社”——顺迎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打造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智慧化平台,构建起集自动滴灌、农作物种植飞防、安全监控与农作物预售检测于一体的“滴灌—飞防—监控—监测”系统,如田间的“数字大脑”,能实时整合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等数据,精准调控灌溉量与飞防频次,既减少人力投入与资源浪费,又保障了农产品品质稳定,让传统种植迈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新阶段。

无人机作业。
而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中山市农创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投入无人机、育秧流水线、无人驾驶插秧机等20多台全程机械化农机设备作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此前约需全村超千人力耕种的1800多亩地,现仅需6人,作业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高。
数字筑基:田野结出“智慧”硕果
中山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显著赋能农业发展。
一方面,中山持续夯实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基础,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与主推技术到位率近100%,建成高标准农田37.01万亩,农机总动力81.75万千瓦,水产养殖机械化率10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45%。
另一方面,中山制订数字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十四五”期间集中扶持建设推广若干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模式),共扶持9个项目,扶持金额114.9万元,范围涵盖农村直播电商、生产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大田种植数字化等。

智能农机收割水稻。
此外,中山还投资约2.89亿元建设小榄东升脆肉鲩、三角生鱼、坦洲水产三大高标准水产产业园,推广5G智慧渔业等数字化应用。以小榄东升脆肉鲩产业园为例,其5G智慧模式让脆肉鲩同周期重量提升3%-5%、生产效率提高约30%、运营成本降低15%以上,产业规模从2019年7.87亿元增至2024年12亿元。
凤凰网广东从中山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中山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从2020年117.83亿元增加到2024年157.33亿元,现价产值年均增长7.5%。其中渔业产业发展尤为突出,2024年渔业产值达100.73亿元,成功迈上百亿元产值台阶。
数字潮涌,田野日新。在中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数字化正以磅礴之力,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让富民强村的美好愿景在田野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凤凰网广东发自中山
【采写】曾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