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治兴则国家兴。近年来,广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部署要求,始终将法治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深化治理实践,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广州答卷”。市委政法委统筹从8月至9月开展“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2025年广州法治建设主题宣传月活动,并在“广州政法”新媒体端特别推出“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专栏专题,全景展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领域的丰硕成果,传递法治广州的力度与温度。
当道德与法律在乡村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番禺区紧扣“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理念,探索法治与德治深度融合的乡村善治路径,创新开展“德法同治”乡村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建阵地+推项目+创机制,三位一体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法治生态,以法治赋能“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建强阵地
汇聚法治之力助推“百千万工程”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的重要指示精神,番禺区坚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自2024年5月起,番禺区在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名单的石碁镇桥山村、大龙街新水坑村、沙湾街沙湾北村,打造“德法同治”乡村法治文化建设项目试点,以此带动全区基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番禺区”德法同治 古祠新风“活动
小学生在新水坑村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参加法治研学活动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2024年底,在三个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分别增设乡村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基地因地制宜设置宣讲室、图书室、展览室、景观小品、文化长廊,配置LED屏、互动体感移动终端等,方便群众轻松了解相关法治内容。同时,充分融合村内红色景点、党建地标、祠堂礼堂、法治文化公园、群众文化广场、公法站(室)等元素,打造本地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场所,扩大基地辐射面。
石碁镇桥山村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深推项目
整合法治资源畅通“最后一公里”
开展“法律服务惠民生”活动。组建基层法律服务队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引进公证机构联络点,开展“行政复议进乡村”服务,深化“法援惠民生”活动。
“五老一贤”调解助力基层治理。充分发挥老族长、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和乡贤的“人熟、地熟、情况熟、经验丰富”和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和号召力的独特优势,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法治助推乡村经济振兴。举办依法经营乡村政企论坛,开展“三送一解”走访,编印派发中小微企业依法经营业务指南和案例选编,探索乡村经济纾困发展有效途径。
创新机制
融合法治建设构建普法“大格局”
理念创新,党建引领“德治+法治”双核治理模式突破。创造性提出“以德润法、以法固德”的双向赋能机制,突破传统乡村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单线并行”模式,打造“德法讲堂”“祠堂说理”等特色场景,实现“法律刚性约束”与“道德柔性教化”协同共振。
“祠堂说理”主礼员王炳坤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
载体创新,“传统文化空间+现代法治元素”的场景重构。创新活化宗祠、村史馆等乡村“精神地标”,植入乡村法治图书分馆、AI普法互动机等科技元素,建成“百千万工程”法治文化集聚地和景观带。原创《德法同治理赋能“百千万”》短剧场和“普法春晚”等文化产品,让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体验”。
协同创新,“专业智库+乡贤能人”的双轨赋能模式。加大专业队伍下沉基层力度,充分发挥“广州街坊”等社会力量带头学法普法作用,打通基层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同步培育“祠堂说理”等本土化特色机制,实现“专业力量下沉”与“草根智慧激活”有机结合。
“德法同治”乡村法治文化建设项目在广州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项目评选中获评优秀普法项目,被列入2024年“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选树工作、区改革重点项目及“民生微实事”重点项目,获《法治日报》《法治时代》、中国普法、腾讯网、新浪网、南方+、新花城等全国、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并衍生打造出“祠堂说理”“昊龙客厅·书记有约”等更多特色调解品牌项目。
法治宣传小品剧《德法同治理赋能“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