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是两件无法割裂的事情。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真正的创作,源于作家对生活的深刻“吸收”,在阅历土壤中培育出思想的根系,最终以文字“倾吐”出对世界的重构与叩问。一部佳作,既能以感官的愉悦撩动心弦,以审美的锋芒点亮双目,更能以精神的厚度滋养灵魂、直抵人心。
作为新生代知名作家,生于1980年的马伯庸,凭借《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等作品,成为现象级文化IP的缔造者。其作品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引人入胜,口碑载道。
如何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如何让作品“烙上”个人印记,写出直抵人心的作品?8月18日,凤凰网广东参加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马伯庸读者见面会暨《桃花源没事儿》新书签售会,为您“解密”马伯庸与阅读写作的“那些事儿”。
问题一:《桃花源没事儿》里有哪些“脑洞大开”的情节或细节,能让小朋友觉得“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马伯庸:《桃花源没事儿》是一个奇幻的架空故事,但里面的所有角色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化,比如《白蛇传》《聊斋》。小朋友如果喜欢上书里的角色,不妨去深入挖掘背后的经典书籍与深刻内涵,去看一看《聊斋》,看一看中国古代四大悲剧,读一读中国古代妖怪文化以及各色传说,我相信会让孩子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兴趣。
问题二:您的很多作品都擅长以小见大,透过宏大历史叙事展现小人物的命运,特别打动人。您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或者培养怎样的生活观察习惯,能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这样的视角呢?
马伯庸:对小朋友来说阅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做更多的社会实践。很多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故事及人物,当亲身体验后,会发现原来他们做这些事情有他们的道理。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和阅读并重,才能让小朋友真正爱上阅读,理解书中道理。
问题三:您认为儿童从小接触历史类书籍,对其成长会带来哪些具体益处?
马伯庸:历史始终会关照回现实生活。我们读很多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尽管当时不太能理解,但随着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增加,总有一天能体会到其中深意。比如在我年轻时候,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往往只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但当我初为人父、亲历了这层身份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问题四:《桃花源没事儿》从以历史细节重构转向奇幻设定,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您创作核心的转型?
马伯庸:我从一开始写作就没有给自己做定义。从年轻的时候写奇幻、科幻类作品,到后来写历史类,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是“兴至而为”,有什么灵感就写什么作品,没必要给自己设限。
问题五:您的书有时候会带入职场文化等现实内容,您如何平衡虚构世界的逻辑性与现实意义?
马伯庸: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人性。现在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与古代相比已经天翻地覆,但人性亘古未变。比如对子女的关爱、对父母的眷顾、对朋友的忠诚、对伴侣的忠贞与古时候相比并没有不同。所以不管是架空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只要把握住人性,就能够写出感人的故事。
问题六:您曾经提到,《桃花源没事儿》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与小区片警的沟通交流。您如何把日常这种基层而琐碎的事情升华为一本小说?
马伯庸:我觉得琐碎的事情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质感。我是普通人,读者也是普通人,普通人要理解普通人,需要透过每天做的琐碎却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地气”。地气接通了,自然能够触及读者内心,获得读者认可。
问题七:您书中的角色、元素如何与当下互为反馈?
马伯庸:我作品中的角色基本以现实中的朋友作为参照,一些特定情节、元素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自然融入反馈到作品当中,这并不需要特别设计。
问题八:您过去强调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彻底跳出了这个框架,是否代表您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定义有全新的理解或拓宽?
马伯庸:目前我还是坚持我的历史创作理念,但《桃花源没事儿》这本书毕竟是个架空故事,因此不太适用于历史创作理念。但后面我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还是会坚持这个创作方法论。
问题九:未来创作会回归纯历史题材吗?
马伯庸:会。架空小说只是我漫长创作生涯中的“休息”,接下来还是会回归到历史文学的创作当中。
凤凰网广东发自中山
【整理】李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