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 |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 天河以“绣花功夫”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广东
广东 > 法治 > 正文

天河区 |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 天河以“绣花功夫”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编者按

法治兴则国家兴。近年来,广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部署要求,始终将法治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深化治理实践,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广州答卷”。市委政法委统筹从8月至9月开展“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2025年广州法治建设主题宣传月活动,并在“广州政法”新媒体端特别推出“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专栏专题,全景展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领域的丰硕成果,传递法治广州的力度与温度。

图片

近年来,天河区立足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天河片区功能定位,深耕平台建设、靶向输送服务、科学调配资源,加速构建全域覆盖、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深耕平台建设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天河区通过区—街—社区三级平台“纵向贯通”与特色平台“横向联动”双向融合,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持续优化网络布局。全区构建“三级平台+数字矩阵”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形成立体化服务网络:实体层面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1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38个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服务全覆盖;线上层面联动“12348”热线、广东法网、“粤省事”三大数字平台,成功打造“线上30秒响应、线下半小时可达”的超便捷公共法律服务圈。

图片

天河南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精心打造特色平台。为有效破解服务单一化困局,天河区致力于发展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服务模式,聚焦“一新一外”等特定群体以及金融、高新企业等市场主体需求,建成全省首个港澳青年支援中心、全市首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服务站、国际社区涉外服务室、城中村新业态服务站、退役军人和来穗人员专属平台以及涉外法律服务融合交流中心、产业园区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等9个特色服务站室。

图片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支援中心

按需定制服务内容。依托各级各类特色服务平台,制定“企业孵化全周期法律服务10条清单”,服务项目150余个,成立“五所联建”涉外法律服务团队,“一站式”提供涉外公证、调解等服务,配备劳动关系、交通安全等领域专业律师,精准覆盖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定向提供滴灌式服务。

靶向输送服务 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天河区创新建立“法治资源+基层治理”融合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融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有力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

实行品牌化运营。培育“港人服务港人”“新业态暖新务”“龙舟文化普法”“社区公证便民直通车”“法律援助暖银龄”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天河南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被定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会区县级唯一参观点。“猎德人家”成为社区法治服务“微枢纽”,年均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实施智能化加持。开展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动态监测,依托调解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分析研判,精准捕捉新业态领域劳务纠纷、城中村物业纠纷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针对性开展“新就业群体普法”“出租屋文明守法”等普法活动,有效提升法律法规知晓度和法治宣传覆盖面。

图片

律师为外卖小哥开展劳动合同法专题普法讲座

实现协同化共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联合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将公共法律服务嵌入基层立法征询、执法监督、政策宣贯等环节,如为电动自行车管理、城中村供用电管理、旧楼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提供法律支持,推动百姓“身边事”落实落细。

科学调配资源 均等服务直抵末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天河区成功“破壁”,多维度、多路径解决资源配置难题。

统筹调配优势资源。天河区首创律师资源“全域统筹+精准滴灌”模式,推动中心区优质法治资源扩散、下沉,有效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法治资源均衡共享。2025年上半年,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总量约1.94万人次,同比增长6.04%。

活用公益服务力量。在全市率先实施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全区公益律师资源库,实现21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律师驻点全覆盖,将优质法律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常备力量。500余名律师参与线上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总时长超过2万小时。

育强法治人才队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全区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等法治人才,组建公益律师咨询服务团、公益律师普法宣讲团、公证服务团、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四支队伍。全覆盖配置1名法律顾问+4名法律明白人+1个法治阵地。全区中小学聘任法治副校长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