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治兴则国家兴。近年来,广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部署要求,始终将法治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深化治理实践,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广州答卷”。市委政法委统筹从8月至9月开展“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2025年广州法治建设主题宣传月活动,并在“广州政法”新媒体端特别推出“激情全运 法治同行”专栏专题,全景展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领域的丰硕成果,传递法治广州的力度与温度。
《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获评“地方立法十大范例”
2024年以来,广州市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30件,废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6件;2025年正在推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项目32件,以先行之姿立良法、谋善治,全力以赴服务“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以高质量制度供给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获评全国首届“地方立法十大范例”。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获评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聚焦重点领域立法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助力“老城市新活力”。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条例,将政府主导、依法征收的城中村改造全过程纳入法治轨道。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控机制。加快推进广州早茶传承保护、珠江游立法,擦亮广州城市名片。
珠江夜游
深耕细作保民生。出台全国首部规范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的政府规章,提升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获评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出台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实现全链条精细化管理,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共建共治护安全。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深度融合“枫桥经验”与湾区特色,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推进房屋使用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海绵城市建设立法,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广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在全省率先推动水上交通区域协同立法,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新路径,被作为“广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获评省南沙工委2024年度标杆案例。
聚焦新兴领域立法 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加大新赛道制度供给。《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于2025年2月28日同日生效,打响新兴领域立法“双响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完善未来产业发展法治保障。
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出台数据条例,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培育一体化数据市场。出台政务服务条例,全面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管理、便利化措施和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绿色金融立法。
聚焦涉外领域立法 打造地方涉外法治新高地
推动“南沙方案”落地。积极推进南沙建设相关立法,制定《广州市南沙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广州市南沙区港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执业实施办法》,在加大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广州南沙国际人才港
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推进《广州市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立法,着眼打造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将广州建设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东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新增基层立法联络单位27个;第三批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从22个增加至49个,并设立2个政府立法基层联络站,健全完善立法意见征询的“民意直通车”。
拓展立法公众参与广度深度。构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的立法协商体系,完善网络意见征集、专家论证、公众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常态化渠道,将公众参与贯穿立法全流程,确保每一项立法载满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切实维护法制统一
加大文件备案审查力度。2024年以来,审查出台市级行政规范性文件213件,备案审查区政府规范性文件139件,向省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32件,报备率、及时率和规范率均为100%。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发布平台经验获《人民代表报》与《民主与法制》周刊刊发,获评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
常态化开展“立法体检”。2024年以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决策部署,围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等主题开展14次法规规章文件专项清理;组织开展22件政府规章后评估,并根据后评估报告建议及时修改或者废止有关政府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