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大湾区首座大型沉浸式主题戏剧场——“红博・岭南戏剧城”在中山大涌红博城正式启幕。“东方风韵·逸博共生”红博·岭南戏剧城业态推广会上,首次公开戏剧演艺、研学教育、心灵疗愈及银发经济四大创新业态体系,以“全龄共生”创新实践,开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新地标亮相,构建沉浸式文旅生态
作为中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文旅产业项目,红博・岭南戏剧城依托中山大涌红木博览城这一区域核心产业与文化地标,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基因,构建沉浸式文旅生态。
凤凰网广东从会上了解到,该项目联动大湾区专业歌舞剧团,推出《万商云集》《荔枝飞骑》等交互式剧目,首创“剧情导览+非遗餐饮”体验,让游客在解密剧情中品味岭南美食。90分钟大剧,以生动叙事升华岭南“闯”文化,开创区域文旅演艺新标杆。“我们以人文为笔、岭南文化为墨,让游客从‘看戏者’变成‘戏中人’。”项目导演阐释创作理念。
据介绍,红博·岭南戏剧城通过场景灵活转换、内容代际流转与情感共鸣设计,构建起“文化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全年龄段人群的文化共享与共生。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盘活文化资源,更激活文旅消费新场景,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据悉,中山大涌红博城将联手更多专业文化戏剧歌舞团、非遗文化传承者,持续输出多维度的创新项目升级,以优质剧情演绎项目带给消费者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助力中山在“百千万工程”中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强镇样板。
“文化大涌”蓄势待发,文旅融合新格局初显
当前,中山将文旅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山市委市政府赋予大涌镇打造“文化大涌”的定位。大涌依托隆都文化发源地、红木文化代表地区、古村落特色资源优势,叠加近两年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升级成果,文旅发展机遇空前。
推广会上,大涌镇党委委员郭艳艳重点推介大涌文旅资源与发展规划。她表示,红博城提升改造项目是沙溪—大涌跨区域融合的核心枢纽,两镇以红博城为枢纽,串联产业资源,构建“文旅+产业”融合新格局,是镇域联动的生动实践。
郭艳艳介绍,近年来,大涌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系统整合文旅资源,全方位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推出三条特色旅游线路:以红博城及红木商圈为核心的红木文化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安堂社区、南文社区、大涌社区文旅资源的隆都特色文化风貌提升示范带旅游线路;依托卓旗山自然风貌带及周边乡村的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线路。
此次岭南戏剧城的落成,进一步强化红博城作为区域文旅商贸综合体与红木文化产业龙头的引领作用。未来,大涌镇将支持红博城打造大湾区文旅新标杆,使其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窗口和带动区域融合的引擎、文旅演艺新高地。
三大合作接口赋能,政企协共同打造文旅共生体
中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荣誉会长、红博城董事长林孟礼介绍项目吸引企业合作的核心亮点。项目创新“文化生态赋能商业价值”模式,融合戏剧演艺、研学教育等四大业态,延伸夜间消费场景,全力打造“不夜城经济”。企业可借助沉浸式剧目实现品牌文化故事化植入,自然融入“剧情导览+非遗餐饮”等特色体验场景。作为大湾区首座岭南戏剧城与“百千万工程”标杆项目,企业参与即可共享政策红利、客流资源,以及夜间经济带来的增量机遇,实现品牌曝光与用户转化的双重效益。
在合作契机与规划方面,林孟礼表示将打造三大合作接口。内容共创上,开放剧目定制、非遗餐饮开发、研学课程设计等模块,邀请企业共同孵化IP衍生品;场景共建依托红博城空间载体与大湾区艺术院团资源,支持企业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流量共生则联合文旅新业态代表,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目前,企业正与逸博文旅积极探讨“戏剧+产品”跨界合作方案,计划与湾区知名教育机构联合开发“岭南闯文化”研学课程。
林孟礼表示,在政策层面,希望政府加快落实文旅融合专项补贴,对夜间经济、非遗创新等业态给予税收优惠,优化跨业态试点审批机制;资源共享方面,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岭南文旅创新产业联盟”,整合各方资源,统筹人才输送;推广策略上,期望将项目纳入“大湾区文旅黄金线路”官方推荐名单,开展城市品牌海外推广,并推动制定沉浸式演艺服务标准,通过政企协联动,共同打造岭南文旅共生体。
凤凰网广东发自中山
【采写】曾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