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工姐姐”到“非遗式”帮教矫治,从“法治副校长+家校联动”到全省首创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修复性”审判模式,广州如何多元协同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打出一套兼具法治与温度的“创新组合拳”?
7月4日,广州市委平安办举办广州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宣传月“穗育苗·广州答卷”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宣讲分享等方式,向社会发布广州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工作措施成效。
图:宣讲环节现场
“家校社”共育:从独自发力到协同作战
六年级学生小蒋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通过违纪行为“求关注”,引发班级同学联名投诉。该校法治副校长林警官定制“法治教育+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方案,经历3个月的精心工作,让“捣蛋王”逆袭为学习积极分子,更促成其父母教育方式的转变。该案例为校园问题学生转化提供了“法治副校长+家校联动”的创新范本。
凤凰网广东从活动中了解到,近年来,广州注重通过“家校社”共育,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目前,广州已建成11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177个家庭教育服务站,注重发挥司法机关对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人员的刚性约束作用,常态化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监护人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等法律文书,帮助监护人更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据共青团市委权益与社会工作部部长郭创锐介绍,广州利用社工的专业优势,发挥“社工姐姐”作为青少年“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的角色,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普法教育、行为矫治等帮扶。一方面,依托广东省12355热线,邀请熟悉未成年人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带领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参加法治宣传、社区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让他们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
“惩矫治”并举:从打击惩治到蜕变成长
13岁少女小张曾因打架斗殴、夜不归宿让家长老师束手无策。增城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立即启动“荔亮灯塔”机制:矫治阶段送其到专门学校戒除不良行为,帮扶阶段配备专属导师助其复学,回归阶段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通过矫治帮助,如今的小张不仅性格开朗、体谅父母,还主动发起志愿活动5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益小达人”。
据悉,近年来,广州注重“惩矫治”并举,既依法打击未成年犯罪,又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犯罪。在打击惩处方面,市公安局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严惩性侵和未成年人团伙作案的主惯犯,推动广州市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全面下降。市法院在全省首创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修复性”审判模式,打造“司法+社会”协同保护机制。据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林鹂介绍,广州市检察院立足广府文化资源,构建“非遗式”帮教矫治体系,让罪错未成年人在行为偏差矫正过程中寻得谋生之道、实现社会回归。如为冲动易怒的孩子安排广绣、榄雕技艺学习以磨炼心性;让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参加醒狮龙舟训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了惩戒威慑与文化浸润相融的司法保护模式。
“常长畅”发力:从个案救助到系统护航
家住白云区的小云,因父母忙于生计,长期缺乏学习辅导资源和有效陪伴,学业一度陷入困境,30分的考试成绩让她总是闷闷不乐。所幸社区内的“惠童筑梦空间”项目为她提供了一对一的帮教助学和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在儿童主任、志愿者和社工的悉心帮助下,以及在“惠童筑梦空间”孩子们的相互陪伴中,小云的学习状态显著改善,成绩稳步提升到了60分。
据悉,近年来,广州注重“常长畅”发力,用制度刚性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在抓常态方面,充分发挥镇街综治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阵地作用,将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列入综治中心日常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开展常态关爱教育。
据介绍,接下来,广州将始终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作为民生工程核心任务,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司法、政府“六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在政策上充分落实、在服务上充分供给、在安全上充分保障,用心用情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