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心协:AI赋能心理服务,推动创新与人文关怀
广东
广东 > 科技 > 正文

广东省心协:AI赋能心理服务,推动创新与人文关怀

“通过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分析,AI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判断。这种技术赋能,正推动相关行业不断创新与变革。”

5月10日,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在广州举办“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广东省的心理学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人工智能科创企业研发人员等20余位嘉宾出席了会议。

图: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供图)

图: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供图)

如何运用更先进、科学的方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和三方圆桌对话的形式,围绕相关核心问题及行业趋势展开了跨学科的深度探讨。

警惕AI技术在心理学应用的“齐化”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人工智能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全时段检测心理信号,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讯。这不仅加强了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的识别,还极大地赋能心理健康工作。然而,心理问题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如果过度依赖技术创造的模块和统一模式,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的“齐化”现象,从而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并不是要将每个个体变得更加千篇一律,用单一模式理解或塑造他们。相反,我们要借助AI的力量,更加尊重生物和生命的多样性,促进生命的成长。有了AI之后,我们可以做得更有温度、更贴近生命个体,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中山大学中国文化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桦表示。

图:研讨会现场(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供图)

图:研讨会现场(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供图)

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戚元丽结合临床案例,做了报告分享。 她介绍,近年来,干预治疗类数字疗法在抑郁症中的应用产品明显增多,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偏向矫正、积极心理训练”等医学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人工智能为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提供了强大助力,但众多人工智能产品也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和使用优化,以确保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除了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与会的研发机构代表也介绍了他们的探索。深圳一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阿力从技术层面介绍了养老机器人心理原理的技术流程与应用前景。

西铭数智心理研究院工程师马豪铭回顾了国内外心理健康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与影响。他指出,大模型虽然极大地助力了心理咨询与辅导,但也存在技术“异化”现象。随着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技术标准的制定,通过标准接口安全、合规地调用各种设备的实时数据,就能更全面、准确地进行心理评估,并制定更精准的干预方案。这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

让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具温情

“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开源,行业迎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广东数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红君介绍,该公司在构建多模态心理评估技术时,分析了上亿条对话音频,总时长超过20万分钟。其大模型整合了海量的心理健康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BT)对话和共情对话等数据。目前,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学校和医疗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情绪识别、步态分析、语义分析和心理辅导等功能。

“与传统观念中对AI机器人的冰冷印象不同,我们团队为AI训练的语料库,越来越强调爱与温情。”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介绍,近年来团队不断探索完善AI智能体的情感陪伴功能,例如通过“向善”语料库征集,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适老”大模型。

“跨界融合在新机遇面前,更应强调以公益为导向,审慎探索,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温情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广州晴朗天心理学校校长袁荣亲表示,人工智能在心理测评领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专业心理学家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探寻更好、更有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测评方法,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研讨会主持人、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景怀斌介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新的可能性,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多年来推进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注人工智能对心理健康、社会治理的赋能与影响。

“从人类演化视野看,人工智能或将带来心理优先时代。”景怀斌指出,纵观人类演化与文明史,不同阶段“心理”的地位是不同的。目前,以心智模拟为目标的人工智能社会正在形成。地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地带的广州、深圳应关注这个趋势,组织更多头部学术和企业协同,力争创造更多核心知识与“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