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中山市科技局、中山市自然资源局、中山市水务局和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中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行动计划》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三方面阐述中山市生物多样性现状情况,总结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八大成效和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确定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优先区域和行动计划等,开启中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崭新篇章。
据统计,中山市现有自然保护地20处,有维管植物1751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96种,昆虫1537种。其中包括紫纹兜兰、白腹海雕、小灵猫、拉步甲、阳彩臂金龟等67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行动计划》明确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全面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编目工作,实施重点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调查监测生物资源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受威胁原因。
到2030年,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和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基本完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好转,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基本得到全面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同时,《行动计划》细化中山珠江口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涉及范围包括翠亨新区东部、南朗街道东部以及民众街道东部,区域内自然保护地涉及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此外,《行动计划》从健全政策法规及管理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加强就地保护、加强迁地保护、实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构建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和深化合作交流10个领域出发,共部署25项工作任务,为各镇街、各部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凤凰网广东发自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