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广东
广东 > 城市 > 广州 > 正文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花都区坚持把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各项整改任务。

花都区水务局优化城市水脉 提升城市品质

花都区水务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26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和碧道建设,基本实现管网联户进厂,有效巩固水资源保障和水污染防治;同时,集中力量推进居民住宅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改造,解决老旧小区用水“顽疾”,系统性解决供水服务“最后一百米”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优化城市水脉 提升城市品质

2022年,区水务局大力推进26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在建管网总长约126.4公里,其中新建污水管123km,新建雨水管3.4km。新建管网力争2022年底完成开闸,基本实现管网联户进厂,疏通河道水脉,提升城市品质。

水脉畅则城市兴。合流渠箱是人为覆盖的自然河道、排洪沟渠,在雨季既易形成城市内涝,又易造成河道水质反复,成为治水一大顽疾。对此,区水务局坚持污涝同治,精细化补齐城市治理短板。

精准化系统治污。通过河湖长制和小微水体整治工作,大范围开展污染源摸查,共排查出河湖问题2015宗、小微水体307宗,针对性开展源头截污、排查养护和清污分流工程,减少山水、河湖水、雨水等进入污水系统,解决雨季溢流和排水不畅问题。规范化责任体系。延伸河湖长制治理模式,明确每条合流渠箱的三级责任人、建设内容、完成时间、截污闸(堰)开闸计划。发动各部门、区、街(镇)、村(居)联合行动,形成大兵团作战合力。多样化征求意见。通过征求民意、宣传告示、走访回访、优化方案等方式,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先后召开协调会60余次,走访社区54次,尽量减少对群众造成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影响。

截至3月底,全区26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已完成进度35%,建成区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累计达标率已完成82%。

应人民所需建幸福碧道

区水务局大力推进碧道建设,坚持“治理先行,层层递进”理念,在巩固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成碧道42.43公里,打造了花都湖碧道、田美河碧道等精品碧道,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滨水场所,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今年,花都区还将大力推进大迳河、天马河、流溪河(花都段)共32.5公里的碧道建设,持续接力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合力打造岭南水乡文化传承新载体,推进花都区北部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促进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

打通最后一百米 供水改造润民心

区水务局集中力量推进居民住宅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改造,以区自来水公司为改造实施主体,从2019年开始,力争5年内实现老旧小区的供水服务到终端。

老旧小区受建筑设计限制,供水系统错综复杂,设施陈旧、故障或废弃“下岗”,导致高峰时段部分高层住户出现缺水缺压的问题。为摸清基本情况,2019年3月以来,区水务局深入各小区开展民意调查,征集改造意愿,共摸查10454户居民(共314个地址)的基本用水情况、老旧小区管网铺设、蓄水池建设等供水设施运行情况,为后续改造工作提供信息保障和数据支撑。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2000年前建设的老旧小区既无物业管理、又无加压设施,供水管道老化,普遍存在高峰时水压不足、甚至无水用的问题,区水务局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对水质安全隐患突出、漏水严重的老旧楼宇优先改造,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在改造实施过程中,因存在加压泵房和水箱的选址、安装、噪音等实际问题,区水务局一方面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开展居民引导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在小区现场检测水质和噪声,通过改造样板示范,彻底打消群众疑虑,真正体现服务为民的供水理念。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该局已完成4123户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改造完成后,由区自来水公司与物业公司、业委会或全体业主签订协议对相关居民生活共用用水设施进行接管承担起维修日常维护责任

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庆强:多干惠及群众的事

区水务局以整改为契机,大力推进水务工作。

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进民生建设。赓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以防涝排涝为根本点,积极推进农村供水改造,充分保障民生用水。

坚持用“绣花”功夫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在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开展26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创建6132.6公顷,合力疏通城市渠道水脉,既缓解了城市内涝,又缓解污水溢流问题。

坚持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碧道建设。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发掘花都区海绵城市示范片区;结合乡村振兴,推进42.43公里花都特色碧道建设,助力花都区北部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

我们将保持恒心韧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多干惠及群众的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花东镇厚植人文底蕴 扮靓乡村风貌

花东镇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有关要求,深刻汲取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坚决的行动狠抓整改落实,镇领导班子多次通过党委会议、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研究推进古村落活化利用工作。省、市、区领导多次到港头村调研整改落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落实对古建筑群和风貌特色的保护。

保护古村落之魂 挖掘乡村振兴之根

走进港头村,焕然一新的明、清建筑群与现代田园风相辅相成,勾勒出一幅岭南特色山水画。“这是充满情怀和活力的古村落。”港头村书记说,“现在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游玩打卡,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

近年来,花东镇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修旧如故”原则,通过引入国际、国内建筑大师对港头村进行集群创新改造设计,进一步推动港头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工作,走出以“设计改变乡村”的可持续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面整改过程中,该镇设立并安排专项工作小组进驻港头村,并根据《广东省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见》《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等文件精神,编制《港头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落实对古建筑群和风貌特色的保护。港头村古村落建筑遵循“不改变文物的现状”“全面保存原来的工艺艺术、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形制”的原则,还原建筑物完整的历史风貌和特色,发挥文物独特的价值。古村内的青砖房、红砖房、红砖石棉瓦房,建筑大部分基本保留完整。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该镇聘请两名文物监督员定期对古村落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进行巡查。镇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职能部门,常态化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巡查,严格防止破坏古村落历史文化风貌的现象发生。截至目前,港头村特色精品村项目的村道升级、公厕、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完善,古村房屋租赁稳步推进,49号青砖房、“绍文堂”及路边书屋、乡村文化历史馆、茶艺美学空间和福如楼项目展示厅已对外开放。青山周平网红咖啡厅、王维仁客厅书屋、承孝相民国骑楼,古村巷道纵深场景、露天活动平台、帐篷营地可供游客拍照和活动。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聚焦小切口 解决大问题

“我们再也不用为村内积水发愁了!之前每次出行都是一身泥水。”家住保良村萧庄的胡先生兴奋地说“政府的办事效率很棒,解决了我们心之所急。”

今年2月10日,花东镇收到保良村村民反映的“村庄内涝积水问题”,一到下雨天出行十分不便,生活生产成为难题。了解到这一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花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摸排,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经了解,保良村萧庄地势低洼,原有设施排水能力不足,故雨季经常遭遇内涝积水问题。民生问题无小事,花东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随后,通过广泛征集群众意见,镇、村共同商讨确定在萧庄西侧增设一条新的排水通道,从而提高排水效率,彻底解决内涝隐患。

为赶在雨季到来前完工,镇、村加强督导,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如期完工。同时,为把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各方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选择车流量较小的春节期间迅速完成穿越道路部分的管道铺设。目前,该项工程已基本完成,增设排水管道长约180米,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村庄的内涝积水问题,让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保良村萧庄排水设施改善只是花东镇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目前,花东镇正对镇内15处洪涝风险区现状进行全面排查,并对中、高风险区域进行“一点一预案”编制。

花东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站稳人民立场,以重大活动、党联共建、“10号工作室”为抓手,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民服务解决难题。

疏河涌、建碧道、美乡村,花都区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

港头村村民:“村里福如楼、诚意堂等部分古村建筑修旧如故,再结合青山周平、承孝相、王维仁等三位大师的设计理念,古建筑重新焕发出新光彩,这才是港头村原本该有的模样!”

保良村村民:“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人居环境好了,生活、出行方便了,幸福感满满,真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