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冠军摇篮 | 苏炳添曾被生物力学专家“预测”极限成绩9秒83
广东
广东 > 体育 > 竞技 > 正文

探秘冠军摇篮 | 苏炳添曾被生物力学专家“预测”极限成绩9秒83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广东代表团在竞体和群体项目中全面开花,获得75金42银66铜,共183块奖牌的成绩名列前茅。如此优异成绩的背后,凝聚了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的汗水,同样也少不了“幕后英雄”的鼎力支持。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二沙”)科研团队为广东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帮助运动员闪耀奥运、全运赛场。

今天起,我们推出《探访“冠军摇篮”》系列报道,带您走进“神秘”的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第一篇我们先说说科研如何助力广东体育“提速”。

图片苏炳添领衔广东短跑队获得全运会男子4X100米金牌

图片苏炳添领衔广东短跑队获得全运会男子4X100米金牌

67年贡献34枚奥运金牌

为备战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于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新中国第一个体育训练基地。容国团、陈镜开、容志行等都是从“二沙”走出的中国体育的标杆人物。

截至目前,“二沙”培养的运动员共夺得34枚奥运金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二沙”培养的运动员获得35金17银32铜的优异成绩,创造了省外作战金牌数和奖牌数的最高纪录。

沙体育训练中心进门就能看到“人生能有几回搏”

沙体育训练中心进门就能看到“人生能有几回搏”

走进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墙上的七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语,是人们对“冠军摇篮”的第一印象。

目前,“二沙”共设有13个运动管理中心,包括跳水、田径、游泳、篮球等18个项目。

苏炳添前60米超博尔特

苏炳添东京奥运会跑出9秒83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成为首个进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在32岁这个年龄,苏炳添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亚洲速度的奇迹。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亚洲纪录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亚洲纪录

其实在这个备战周期,苏炳添曾存在体能和技术上的不合理情况,呼吸和速度节奏也需要调整。对此,科研团队通过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的动作、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捕捉和监控,利用科技手段拟合出“冠军模型”。

教练员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进行全面分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攻关方案,让其建立神经肌肉系统在更高竞技水平时的动力定型。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一名世界顶级生物力学专家,为很多顶尖短跑运动员做过预测,苏炳添预测的极限成绩为9秒83。然而在众多预测中,只有苏炳添跑出了预测的峰值。

数据统计显示,苏炳添前60米的参考用时成绩,达到不可思议的6秒29,从数值看,超越了美国科尔曼保持的6秒34室内60米世界纪录,比博尔特9秒58世界纪录前60米的用时6秒31还快了0.02秒。他的前程启动能力当真属于世界顶级行列。

图片苏炳添在陕西全运会男子百米比赛中再度破十,并且夺冠圆梦

图片苏炳添在陕西全运会男子百米比赛中再度破十,并且夺冠圆梦

“预测和实际成绩分秒不差,非常神奇,让很多教练不得不相信科研的力量。不过,虽然预测到了结果,但苏炳添前60米只用时6秒29,比博尔特还快,这是预测不到的。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科研助力,它很有帮助,却也不是‘神仙’。”广东田径队短跑教练梁嘉鸿认为,短跑是速度和力量相结合的项目,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关键。通过科学仪器的监测,运动员最大速度、最大功率、平均速度、平均功率等一系列数据都会直观展现出来,这些数据不仅加深了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认识,更帮助运动员更加科学地进行备战。

冠军不可能“流水线”培养

谭秋娇、曾蕊和陈洁三名广东运动员包揽了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的金银铜牌。在日常训练中,科研团队配合教练运用红外测速仪,建立运动员对攻板速度(起跳前的加速过程)的认知,整个过程可以实时显示。教练还会根据力量训练的需求,配合教练运用血流限制带技术,通过限制血液流动,促进力量训练的效益。

广东队包揽陕西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前三名

广东队包揽陕西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前三名

“在数据全面监控之前,教练员只能用肉眼观察结合经验判断,有时0.1秒内发生的事情根本看不出来,全面监控为教练提供了更准确的判断依据。”广东田径队教练熊晓春透露,“科训医”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大家相互促进、不断去摸索的过程,教练员由此得到了很多启发。

图片广东科研人员在分析运动员数据

图片广东科研人员在分析运动员数据

熊晓春透露,虽然科研对运动员成绩的帮助不小,不过在一些训练环节上,高水平教练的经验比单纯的生物指标更具指导意义。

“有时生物指标低了,提示运动员运动量过大或不在状态,但麦指导(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兼总教练)认为正常,结果确实如他所说。这不是说科研数据不准确,科研助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结合教练的经验,做更多的探索。”熊晓春说。

广东科研人员在全运会上合影

广东科研人员在全运会上合影

未来运动员的培养,能否在科研的帮助下形成“流水线”作业?熊晓春认为并非如此,他表示,“在普及层面可以更多尝试模块化的训练方式,而到了顶尖领域,则是人与科技的良好结合。就好像一个精美的饰品,先用机器打磨出一个外形,再由纯手工进行精雕细刻。”

来源:广东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