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赤坎区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录公布 你童年里的味道上榜了!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湛江 > 正文

湛江赤坎区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录公布 你童年里的味道上榜了!

3月12日,赤坎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赤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赤坎区文化发展和繁荣,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和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粽子(湛江海味粽子)传统制作技艺”、“湛江植物染制作技艺”、“杨氏(湛江)旗袍制作技艺”列入赤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予公布。

截至目前,赤坎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

图片

图片

01、粽子(湛江海味粽子)

传统制作技艺

图片

海味粽子制作技艺发祥于湛江吴川,辐射粤桂琼地区。湛江海味粽子传统制作技艺特有绝活和独门秘方,造就了湛江海味粽子传统技艺“肉香味鲜、糯而不糊、肥而不腻、爽口微甘”的显著特征,成为广东粽子的典型代表。

02、湛江植物染制作技艺

图片

植物染又称草木染,是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壳 等原料中提取色素进行染色的一种传统工艺。从草木到染料,有一个较长的发酵制作过程。需要历经植物采撷、清理、晾晒、清洗、粉碎、混合、发酵、沉淀等工序。植物染色的制图工艺大体分为夹缬、蜡缬、灰缬、绞缬、拓染几种,最常用的是绞缬,现代称为“扎染”。

天然染料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制项链,发现已用矿物质颜料染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在东汉光武帝时期,随着雷州葛布逐渐成为朝廷贡品,植物染在雷州半岛也多有应用。到明清时期,由于港口贸易的推动,雷州葛布的生产达到了鼎盛,加之大量闽浙移民南迁雷州半岛定居,植物染更是被人们广泛应用。在赤坎古商埠历史上,流传至今仍保留着一条专业街名“染房街”。

03、杨氏(湛江)旗袍制作技艺

图片

杨氏(湛江)旗袍制作技艺,是以合身、适体、典雅、端庄为原则,通过制版、剪裁、缝制、绲边、归、拔、打壳等传统工艺,辅以盘扣、刺绣等装饰,制成艺美工精、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属中国旗袍制作技艺的重要流派之一。该项目使用手工缝制,其镶、嵌、绲、宕、盘、绣等均为传统工艺。

凤凰网广东发自湛江

编辑:陳侃 高悦

来源:湛江云媒、湛江赤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