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论坛四 | 全球视野下的人才竞争力与人才赋能

与世界对话·论坛四 | 全球视野下的人才竞争力与人才赋能

为助力深圳与国际组织、国际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发现合作契机,共创优质合作环境和双赢局面。3月25日上午,由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都市传媒主办的“与世界对话”——2021中国(深圳)国际组织合作发展论坛,在深圳市福田区大中华希尔顿酒店正式开幕。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哪些素养与标准?中国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培养和发展更 多国际化的人才?圆桌论坛四《全球视野下的人才竞争力与人才赋能》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仲伟合主持,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马燕生、深圳人才集团总经理翟斌等国际组织代表等各领域行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探讨,为助力深圳全球标杆城市建言献策。

【观点聚焦】

董强:提升跨文化能力,多方位培养国际化人才

人才,很多人翻译成为“Talent”。“人才”两个字是很中国化的概念,很难翻译,但是据我所知的两门语言里面没有对等的概念。

什么是人才?什么又是国际化人才?这个东西如果让我用一两句话来说其实说不清楚。在我所见,很多人在国际组织当中并没有那么强的跨文化能力,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必须在专业里面首先是很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点就是期待。不光有一个期待,而且希望他能够引领我们或者提升我们。

首先,大家小时候都读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是框架类的,我希望他有一种Surprise,有一种期待,希望他超越我们,我们只能把自己知道的方向尽可能去提供土壤。

第二,国际化人才方面,让他尽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世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这么大,我们老说看世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有时往往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会引发你的理解。很可能你小时候看了哈利波特,你就想有一天要去伦敦、英国或者哪儿,即使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机会,突然有一个机会就会诱发你。尽可能小时候就让他知道不光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李铭:深圳人才政策优势凸显,开放包容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回到南科大的第7年,我观察到这些从全球各地引进的教授(新加坡、香港等)作为典型的国际化人才,有很多特质。他们都具备一种跨文化的色彩,既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又对国际交流当中跨文化的意识非常强。国际化人才也好,全球视野人才也好,文化是他们最关键的因素。

深圳在吸引高端人才上是下了血本,走对了路子,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我们南方科技大学现在签的全职院士,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国际院士。他们为什么愿意来呢?

深圳给了非常优越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来就会给你前期开展科学研究的经费。第二,深圳的“孔雀计划”。你的课题要有国际合作的顶尖团队,还要有深圳产业依托。第三,深圳非常宜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它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这些大专家来之后,各方面都提供了方便。

马燕生: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中国软实力

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我认为国际化人才具备五个素质:第一,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中国胸怀;第二,熟悉国际通用的规则和规范;  第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四,它的专业要有优势并且要具备国际竞争力;第五,至少应该掌握一门以上的国际通用语言。

全球跨国的猎头公司,他们找人才的时候更多找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职业经理人。他们在职业经理人时主要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程度,哪个学校毕业的,以前工作经历的公司是否是蓝筹公司;第二,可预见性。在职业经理人当中,尤其是外聘一个职业经理人有很大的风险,他预测未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用以前的成功来预测未来的成功。

但是现在,我在寻找人才的时候除了看成就、看教育程度、看可预见性之外,我可能会加一条:抗击打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失败的能力。看他衣服上是否有勋章以外,还要看他身上是否有伤疤。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于舞台的中央,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们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大部分是学外语出身,在其他方面专门领域的知识不够,而很多专门领域的人外语水平又不行。另一方面,国际组织任职很少是中国人。根据2018年人社部国际合作司提供的数据,我们2018年12月截至到年底前,我们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是576人,只占联合国工作人员总数的1.04%不到。其实,这就是软实力的问题。

翟斌:深圳以勇气打破条框 以创新深化政策改革

过去20年,我主要从事高端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发展,包括最近几年通过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做一些创业和创新的尝试。

国际化人才,我认为首先一定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他的事业线里面不一定要在一个国家,或者不一定要在一个行业、一个职能部门,横条和竖条方面一定要有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跨体制的经验最好。现在深圳这边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更宽泛一点,不仅仅是有海外学历的,甚至包括拿到海外护照的,包括他尝试的领域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地位,他的创新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国际化人才,这也是属于国际化人才的一部分。

我在深圳只有4个半月的时间,这4个半月的感受是非常深的。以前我经常出差深圳,在北京、上海都超过了十年,在纽约、波士顿都生活过,在澳大利亚也生活过很多年。但是真正这四个月的体验下来,其实没有一个城能够像深圳这样渴望人才,这么爱惜人才,这么真心地对待人才,真心支持人才的发展。

我有3个英文词汇特别能够送给深圳,为什么深圳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的人呢?

Courage,勇气。因为我们吸引人才要有常规,打破体制限制,要非常多打破条条框框的东西。作为一个这么高级别的层次里面,他们是有政治责任的,甚至有政治风险的。

Creativity,创新。各个方面的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福利和优惠方面的),这是特别重要的。

Commitment,承诺。过去40年中,深圳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但是对人才的承诺和人才的投入从来没有改变。

【主持点评】

仲伟合:城市赋能人才,人才赋能城市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也纷纷探寻发展新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毫无疑问“创新”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球竞争本质毫无疑问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人才是突破瓶颈、推动创新和赋能城市的关键。城市赋能人才,人才赋能城市,人才的国际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圳特区40年应该说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挥洒智慧与含水的城市建设者。 去年深圳人又来了一句标语“来了就是深圳人”,再一次刷新了朋友圈。我们再往前去看一看,早在1988年,深圳已经率先颁布了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崭新规定。深圳率先改革用人制度、干部调配制度、工资福利制度,鼓励人才公平开放竞争。

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重大使命,要成为全球城市,意味着深圳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人才竞争。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我稍微归纳一下四位嘉宾的讲话。实际上,通常人们认为的“留学生就是国际化人才”、“外语人才就是国际化人才”、“英语人才就是国际化人才”等等这些观念是错误的,是不能这么理解的。

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意识,能够掌握国际的知识和技能,他的能力能够达到全球化的标准,在全球化的竞争过程中,他能够把握到机遇,主动参与竞争,能够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