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新城崛起引凤来栖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深圳 > 正文

深汕合作区新城崛起引凤来栖

深汕合作区新城崛起引凤来栖

随着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浪潮,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到这里就业和定居。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深汕智慧城市研究院”)系统开发部负责人贾林瑞便是其中一员。2018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手握多个就业机会,但最终与妻子选择深汕合作区。在他看来,深汕合作区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将给优秀人才提供成就事业的平台和机会。

人才纷至沓来、扎根深汕的同时,深汕合作区先进制造产业项目陆续落地投产,优质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曾经外出务工的深汕人返乡择业。2019年2月,23岁的鹅埠镇上北村村民刘木桂结束外出打工的生活,回到家乡,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易能电气有限公司(简称“深汕易能电气”)工作。这份工作不仅提高了他的收入,还让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正传承深圳质量、标准、速度、精神,复刻深圳基因,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这座正在崛起的滨海新城生机与活力日益迸发,吸引人才的“磁场”越来越强。

宜居宜业 促“新深汕人”扎根发展

“在深汕合作区这片热土上,我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创新。”贾林瑞说,当初在面临多个就业机会时,深圳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他,智慧城市代表一座城市的发展趋势,行业前景可期,深汕智慧城市研究院这个平台可以让他一展所长。

深汕合作区致力于打造智慧新城,新城建设将融入更多“智慧”的理念,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让他也有更多机会将创新的想法落地转化为现实。在这里工作的这两年,他所在的部门正专注为深汕合作区提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及运维的专业服务,加快推进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政务网络“智慧化”,筹划建设“城市大脑”,推动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谈及随同自己来到深汕合作区工作的妻子,他说:“当初在选择深汕时,我跟她深入沟通过,我的妻子非常理解并认同我的观点,也看好深汕合作区的发展,所以做好了一起过来的准备。”从初到深汕合作区时租住在工厂宿舍,到今年住进自己的房子,作为深汕建设者,他对与深圳一体化发展的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更是感到期待,“现在,我已经能在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使用深圳的社保卡了,非常方便。等以后有了孩子,还可以在深汕合作区享受到深圳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

城市之兴在于人才。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积极引进深圳优质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出行等资源,全力打造育才引才留才的温馨港湾和生活福地,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下、不想走,推动深汕合作区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深汕合作区对标深圳标准,在改造提升现有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先后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等深圳名校签约合作。9月1日,全区首个深圳标准的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迎来了首批深汕学子,自此,深汕人在家门口就读优质学校不再是梦想。

医疗方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经过一年试运营,近期转入正式运营,还将尽快“提档升级”,增设更多科室,助力深汕合作区医疗卫生事业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今年4月,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据悉,该医院作为市投市属医院,将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规划占地面积92544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

深汕智造 为“深汕人”创造优质就业机会

深汕合作区的蝶变,也让曾经外出务工的深汕人对家乡未来发展充满希望,选择回乡就业。深汕易能电气的刘木桂便是如此。

“和以前的工作相比,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成长空间更大、机会更多。”刘木桂说,如今鹅埠片区聚集着不少先进制造产业项目,有更多就业机会,也愿意接纳新人,安排系统的培训,教授专业的知识,“在这里学习到科学规范的仓库管理知识,对先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深汕人”返乡就业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特区带老区”、先富帮后富的生动实践。将特区设在老区人民家门口,一批先进制造产业项目在深汕合作区落地投产,同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据了解,深汕合作区为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营造新阵地,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今,深汕合作区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已实现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计划总投资超49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预计达产年税收67亿元,将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

再造新城 引有志者回乡参与建设

“2016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考虑过回家乡工作,但当时合适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我一直在关注深汕合作区的发展,2018年看到有匹配的岗位,就把工作换过来了。”来自深汕合作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的蓝玉霞说。作为深汕合作区组织人事局组织科的党建专员,她认为深汕合作区现在的干事创业氛围很好,期盼自己能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白加黑”,“5+2”,初来深汕合作区时,蓝玉霞的工作模式便是如此。当时,适逢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成立,体制机制调整,上千份人事档案需要划转。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每天早上八点半出发到汕尾市海丰县整理档案,经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深汕合作区。

无数个夜晚,深汕合作区的楼宇灯火通明,广大深汕开拓者、建设者撸起袖子,加班加点,秉承着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践行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精神。

如今,深汕合作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正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全区四镇108个党组织2519名党员组织关系已完成成建制划转,镇村党支部已全部纳入深汕合作区党组织管理体系。同时,“1+4+6”党群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全区首个党群服务中心先行示范点——深汕湾科技城党群服务中心投入启用;首个以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的村级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田寮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启用。

在参与深汕合作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中,蓝玉霞说,作为本地人,在这里工作除了有语言优势,也能更好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想法。看到深汕合作区从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自己能够参与家乡建设,非常有成就感。

深汕合作区从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到生机勃勃的产业集聚区,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新深汕人”扎根于此,“老深汕人”返乡就业,一同融入深汕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浪潮。如今的深汕合作区,正加速形成与深圳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农民变成市民、农村变成城市、老区变特区,加快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来源】深汕视点 南方都市报

【通讯员】 王睦广 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