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赠杨伟强组长
广东
广东 > 政务 > 正文

七律·赠杨伟强组长

胜利歌声响大川,峥嵘岁月正当年。

红旗誓定脱贫戟,汗马何须策奋鞭。

总是心怀多壮志,尤非寝记小安天。

西南顾首千重浪,遍地山花万顷田。

背景介绍:

1968年出生的杨伟强,是广东省饶平县人,现任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广州市协作办巡视员、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广州市对口贵州省毕节市和黔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总领队。对于“东西部扶贫协作”,他称得上是一位“资深扶贫干部”——早在2010年至2013年,他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委副书记,有过三年半的援疆经验。“参与脱贫攻坚,既是政治任务,又是锻炼机会,在付出艰辛的同时,自己也经受了历练,个人的境界和情怀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杨伟强说。

从2016年9月开始,杨伟强的工作辗转大西南,在广州市、毕节市、黔南州三个地方“跑来跑去”,广州到毕节,1100多公里;广州到黔南,900多公里;毕节到黔南,350多公里。这个不对称的三角形让杨伟强的工作,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珠三角地区“长夏无冬”气候与贵州的高原“天无三日晴”截然不同,也让杨伟强防不胜防多次“中招”,扶贫组的司机都记得,杨伟强在毕节市的感冒次数,与他跑县镇村扶贫点的次数是成正比的。尽管如此,杨伟强表示,“请你们放心,组织交给的任务很重,时间紧迫,虽然我已年到半百,身材‘苗条’,但身体还是棒棒的,各项指标都正常,体重30年没变过。”

杨伟强“棒棒的”身体得益于他童年的农村生活,他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转型前夜,国民经济进入了最低谷,人的生存压力也到了极限。这养成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不怕苦的性格。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他曾任学生会主席,还入了党。参加工作两年多,升为副科级干部。仅过了一年多,通过公开选拔成为副处级干部。在援疆期间,他曾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并因此做了耳朵手术。援疆结束时,他获得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援疆先进工作者”。2018年7月,杨伟强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杨伟强任组长的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黔南组,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杨伟强介绍说,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全市人口近千万。上世纪八十年代,毕节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人民生活十分艰难,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对毕节市的扶贫与脱贫工作做了重要的批示。1988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2014年5月15日,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历史使命。

2018年7月,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贵州省委要求毕节市全力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高地,对口帮扶、多党合作的高地,实干作风、奋斗精神的高地”,与时俱进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

杨伟强说,“扶贫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守规矩、善作为、敢担当、重情怀、甘奉献。这是我担任组长给大家定的团队精神。尤其是要有家国情怀,草根情节,奉献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才会真正落实‘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作者系广州派驻毕节黔西县挂职副县长徐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