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又有理由来珠海啦 | 体验海鲈之都的渔民风情与客家习俗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海鲈不算到珠海”——凤凰珠海的网友们开始说起了新编俗语,非常自信,因为“中国海鲈之都”金字招牌花落珠海的消息已经在大湾区传开,授牌仪式和广东省海鲈成立大会也将于11月7日正式召开。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海鲈不算到珠海”——凤凰珠海的网友们开始说起了新编俗语,非常自信,因为“中国海鲈之都”金字招牌花落珠海的消息已经在大湾区传开,授牌仪式和广东省海鲈成立大会也将于11月7日正式召开。

凤凰网广东从大会主办方获悉,随着珠海海鲈的名声更上一层楼,第三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也将选在周六周日双休游的好日子(11月9日-10日)开幕广迎天下客。到珠海斗门区白蕉镇来旅游,体验大名鼎鼎的珠海白蕉海鲈地标原产地的渔民风情与民风民俗是非常有意思的,据了解,这里主要聚集传承了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其中有不少传承下来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珠海市级和斗门区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疍家文化水上渔民的风情

白蕉镇水网密集,河道纵横,水产丰富,为疍家渔民生活、劳动、繁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疍家人以水为贵,以船为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带有渔民特点的疍家文化,比如水上婚嫁、水上交通、咸水歌等。

客家文化保留完好的客家习俗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逃亡至赣南、闽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往广东沿海。清朝初期,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珠海斗门一带的山区定居,从此繁衍生息。

白蕉镇内的赖家村、白石村、小托村、黄家村、虾山村、南澳村为客家聚居村落,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客家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个看

水上婚嫁诗意的水乡文化和浓厚的乡土风情

这是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水上婚嫁

水上婚嫁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流传已有三百多年。水上婚嫁的风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婚嫁程序繁复多样,颇为讲究,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物品。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沙田民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充满欢庆、祝福、谐趣和真诚的文化魅力。。

2008年6月,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咸茶

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代,武陵山区土家族已有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作医疗良方和保健饮食的风俗,俗称擂茶。随着客家人躲避战乱而南迁,擂茶风俗便传到闽粤赣台等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扬弃、改进、丰富和发展,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客家咸茶便是其中一种衍变。

客家咸茶从清乾隆时期开始盛行,其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又因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多种功效而广为普及,成为客家饮食风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代表流传至今。

客家竹板山歌

2009年3月,客家竹板山歌(白蕉)被列入珠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人的先祖在迁徙和创业的苦旅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结合文学与音乐的形式,用歌唱抒发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竹板山歌。

客家竹板山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遗风,语言质朴天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通俗,自然率真,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艾饼客家人的特色小吃

艾饼是客家人喜爱一种小吃,白蕉镇虾山村﹑白石村﹑赖家村等都有制作习俗,其中以虾山村最盛。因相传艾叶有理气通窍、驱邪辟疫、预防感冒等功效,艾饼成了斗门城乡群众喜爱的季节性特色食品之一。

2010年7月,艾饼被列入斗门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田民歌

疍民依水而居,所唱之歌也称“疍家歌”“渔歌”或“咸水歌”,这就是沙田民歌的起源。沙田民歌的得名是因为“疍家人”基本上生活在沙田水乡里。

2007年5月,沙田民歌被列入斗门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第三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组委会

[责任编辑:罗嘉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