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拥有珠三角面积最广的海域,和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262个岛屿,是建设“海上新广东”的天然主舞台、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门户。
10月17日,凤凰网广东从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为激活海岛发展动能,破解开发建设瓶颈,该局正式发布《进一步促进珠海海岛高品质规划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以珠海万山区有居民海岛为试点,从土地供应、规划管控、存量提升、村民参与四大维度精准发力,通过灵活供地、创新规划、简化审批、精准引导,为珠海海岛高品质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珠海特色海岛镇新样板。
灵活供地降门槛,企业实现“轻装上岛”
珠海万山区拥有海岛147个,其中有居民海岛5个。海岛土地资源稀缺、开发成本高,一直是制约企业投资的关键难题。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万山分局副局长郭锦荣介绍,《措施》直击这一痛点,创新推出“点状供地+长期租赁”的灵活供地模式:一方面支持点状、零星等集约供地方式,鼓励配建游艇、低空产业相关设施,高效盘活有限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允许通过土地租赁等供应方式集中连片建设小型精品酒店,大幅降低企业前期拿地成本与投资压力,真正让企业“轻装上岛”,为海岛经济引入更多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措施》在规划指标上打破常规约束,对酒店、民宿的容积率、高度等指标实行“个性化”松绑。例如,首次提出鼓励海岛酒店采用“大阳台”、公共休闲平台等形式打造亲近自然的半开敞空间,明确半开敞空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层建筑面积20%的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计容建筑面积,超出20%的部分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计容建筑面积,让建筑设计更贴合海岛自然特色与休闲属性。
《措施》直接从源头上降低企业和投资商的初始成本,让过去因用地问题,“望岛兴叹”的项目变得可行,成为激发海岛开发的金钥匙。
简化审批提效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针对海岛民宿改造升级的审批痛点,《措施》提出简化民宿外立面提升改造规划审批手续。同时明确豁免范围,对不增加建筑面积、不影响建筑安全、不改变建筑功能的外立面改造项目,免于办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
此举旨在降低民宿业主改造门槛与时间成本,鼓励业主聚焦建筑立面品质提升(如融入岭南海洋文化元素),推动海岛民宿向高品质、特色化转型,助力珠海海岛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
精准引导促发展,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措施》明确鼓励精品酒店、特色民宿、海洋经济等业态发展,通过精准引导避免低端开发与同质化竞争,推动海岛产业向高品质、特色化方向迈进。例如,支持连片开发的海岛民宿集中设置食品销售、餐饮、文体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有效解决部分民宿“无前台、无大堂”的服务短板,提升游客体验。
为推动海岛可持续发展,《措施》还注重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支持以工代赈、培育乡村工匠队伍参与建设,推行“门前三包”、受益村民认领等村民自管方式,引导村民群众参与海岛管护工作,共享发展成果。
据悉,《措施》将自11月17日起施行。目前,已有点状供地项目进入谋划阶段,租赁拿地建设文旅配套设施的探索也在有序推进中。下一步,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助力万山区加速打造“世界级海洋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发展新高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理想地”。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采写: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