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广东
广东 > 城市 > 珠海 > 正文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核心提示:

合肥,千年文脉赓续的历史古城,一座澎湃着创新基因的现代化都市。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住更多人才,正愈发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5月9日—11日,网链湾区最美“合”声——凤观合肥网络传播主题活动成功举办,联动大湾区,凤凰系全媒体平台聚焦合肥,媒体团首站来到安徽省创新馆,从这里出发,见证合肥厚积的科技创新之力。

合肥,如何从“中国最大的县城”,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城市之一?更深层次的背后是源于城市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基因。

01

巢湖之滨,大国重器科技云集

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量子九章,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近年来,一项项合肥的科技成就不断汇聚于安徽省创新馆,展示着合肥创新的澎湃活力。

安徽省创新馆坐落在巢湖之滨,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这里不仅有人造小太阳、稳态强磁场、量子通信、先进芯片制造等大国重器,还有光伏新能源、新型显示设备、先进医疗装置。

据了解,展馆设有创引擎、创智慧、创未来三大主题,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着创新发展的基因、动力、成果和未来。

走进安徽省创新馆的核心区域,可以看到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合肥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借助视频、模型等多媒体手段,可以近距离感受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人造小太阳”、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等高端科研成果。这些是属于合肥的“科技名片”。

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创新馆不仅是展示创新的“窗口”,还是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大市场。

2019年开馆运营以来,安徽省创新馆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创新馆不断探索,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通过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体系,安徽省创新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成果评价、交易、概念验证、科技金融等精准对接服务。

那么,这个“大市场”运行的成效如何?

据查阅的资料《胸怀大局 砥砺前行,奋力打造国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这是一篇关于安徽省创新馆五周年纪实的文章,文中提到,“大国重器、家国情怀,创新故事、成果路演,技术交易,全国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模式日趋成熟。”

统计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截至目前,安徽省创新馆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数同比增长298%,发布科技成果数量同比增长536%。

此外,中国(安徽)科交会、安徽“双创汇”、高质量专利竞价会等成果转化活动层出不穷、“数据新突破”不断涌现……累计汇聚科技成果17750余项,促成科技成果团队在肥设立企业110余家,线上线下成果转化活动450余场,成果转化交易额超1110亿元。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项项数据背后,是安徽创新活力最直接和集中的体现,也是合肥创新动能的最好诠释。

02

科技创新 “合肥模式”的另一种答案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从对“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产业变革的深刻把握和敏锐感知,到近年来合肥不断切中的新赛道,除了将“合肥模式”归功于抢抓产业风口、“以投带引”的模式之外,勇攀科技高峰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的答案。

合肥拥有“改变世界”的三大科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今年1月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在合肥成立,标志着其推动量子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祖冲之号、墨子号……九章、近年来,合肥扛起国之使命,勇攀量子领域科技高峰,助力科学家创造了一批全球重大科技成就,专业的表述为:推动我国成为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中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正如“九章”不断升级爆发的惊人算力,量子科技成果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一旦产业化,将赋能千行百业,或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

合肥,是量子产业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据媒体报道,合肥在量子科技领域已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合肥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产业链雏形,立于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的“浪尖”,同时,合肥将着力解决下游应用场景稀缺的挑战,填补产业链上部分核心材料、器件和设备的空白,全力打造量子科技、量子产业“双高地”。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今年4月25日,量子创新院向国盾量子交付最新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

此外,据新华社消息,近日,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中国科学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称域量子网络,取得量子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提供着澎湃动能。自1999 年成立,科大讯飞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在语音技术、图像理解、阅读理解、机器推理等领域不断突围,持续拓展行业赛道,推出覆盖多个行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

基于首个国产算力训练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模型,科大讯飞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合肥: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

作为人工智能的龙头企业,国内越来越多创新创业者围绕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形成产业生态。

2013年,工信部依托科大讯飞在合肥高新区设立中国声谷,为合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搭建更完整的产业平台。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声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入驻企业超2000家,年产值2000亿元。合肥厚积着人工智能创新之力。

倾力服务大科学装置。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科院在合肥设立的综合性重点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因其位于合肥西郊董铺水库湖畔、三面环水而得名“科学岛”。“科学岛”上布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一种利用磁约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国家大科学装置。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2023年4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技上的重大突破背后是122254实验,每一次实验都是合肥勇攀科技高峰的坚定毅力和决心。

03

人才汇聚 厚积科技创新之力

“合肥模式”的特点之一还在于“科学-技术-创新-产业-人才”的闭环内生发展之路。人才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在“科里科气”里,以中科大为代表的名校大院大所和科技人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用诚意和政策引来“智囊团”,赋能经济发展,合肥做足了文章。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中科大开始与合肥这座城市“创新共生”,成为一段佳话。合肥西郊董铺水库畔的“科学岛”是合肥的老牌科创地标,不足3平方公里的面积,吸引着每年超过500人次的外籍学者慕名而来。

此外,据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网站数据,该区聚集全市70%的科教资源,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29所,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62个,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为标志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8个。

为实现产业化目标,合肥市政府还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找到成果的第一发明人,给予可转化的成果第一笔资金,以及帮助刚刚实现转化的成果找到第一笔订单。

合肥,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对于科技创新,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用心施策、用情留才,实际上,围绕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科创名城建设,近年来,合肥不断提升城市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才首选择业目的地。

早在2018年,合肥就逐步降低城镇落户限制政策,取消随迁人口购买房屋和投资纳税限制,增加农村籍高校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成为最早一批放宽落户限制的省会城市,着力为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2018年、2020年、2021、2023合肥先后发布人才新政,全面贯彻“人才强市”战略。

据了解,合肥还聚焦打造“合肥请您来,20万岗位供您选”人才招引品牌,2023年累计举办16场大型活动,共组织2800余家重点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4万余个,达成初级就业意向11万余人。

此外,合肥发布“合肥择业邀请码”外地来市的享受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免费游览市内国有旅游景区……

合肥实行着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营造着“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

《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显示,合肥是新一线城市中近3年常住人口增长率最大城市,增幅达到13.30%,另一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85.3万人,增量达21.9万人,居26个万亿城市首位,超过杭州,成都、武汉、深圳、长沙等城市。

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科技人才,正为合肥带来新的“人口红利”。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