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拓展深化,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布局和商业模式创新,将粤港澳大湾区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时代,一批优秀企业也将乘风而行,遂浪而上。
为搭建各行各业交流的坚实桥梁,助推产业协同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凤凰网广东、湾区招引平台合力打造“湾区会长年会”强大IP,现已成功举办两届。2022年,第三届“湾区会长年会”如约而至,中国魅力城市推广与招引季”也将同步举行。本年度新增由洋河股份梦之蓝M6+冠名的《湾区会长访谈录》栏目,意在对话多位商会、协会、校友会会长,建设共享双赢的高质量交流平台。
深圳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陈穗
作为本次《湾区会长访谈录》的特邀嘉宾,深圳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陈穗走进凤凰网广东专访间,他表示,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从内容出发,深挖文化体验与旅游的关系。每个村、镇、县如果能够讲好自身故事,打造自己的文化IP,对于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文化产业提升,都会形成很大助力。
背景|立足深圳推动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
凤凰网广东: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协会。
陈穗:大家好,我是深圳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陈穗。深圳市文化旅游促进会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新驱动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社会性公共服务平台,自成立以来,坚持不懈地扩展国际视野,引入先进理念,优化行业环境,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不遗余力推动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凤凰网广东:您作为深圳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兼任罗湖区旅游行业协会的会长,能否谈谈旅游业在深圳包括罗湖区的发展历程?
陈穗:罗湖是深圳开发最早的一个区,在深圳起到示范性作用。它也是中国旅行社聚合最多的区域,共有1200多家。深圳大概有90%左右的出境社,60%以上的国内旅行社在这里落户。一提到罗湖,就会想到旅行社是这里的招牌特色。近些年罗湖区委区政府也在大力发展罗湖的文旅产业,比如打造了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是全国最早最大的珠宝集散地。虽然是老区,但罗湖一直在增加新元素,焕发新面貌。
挑战|疫情打击下如何提振行业信心
凤凰网广东:面对疫情打击及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商会、校友会发展遇到了哪些困难?
陈穗:旅游业离不开“人”。从个人出行,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板块的专人服务,包括产品研发、推出等,都需要多方的人员进行协作。这几年由于疫情,人的活动受限,因此对于旅游业的打击非常沉重。从企业人员的流动来看,在2020年疫情之初,大部分旅行社还咬牙坚持,维持企业的人员数量。到2021年,随着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只能缩小人员规模,很多老员工也在另寻出路。除人才流失之外,企业也面临着三角债、内部纠纷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悲观情绪加重。
凤凰网广东:您希望商协会、校友会和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怎样的支持?如何提高商协会、校友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陈穗:一是需要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给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尽量降低旅行社的租赁成本等。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人才流失非常重要。协会方面一直努力加强企业联动,组织员工团建、技能培训等活动,比如今年开展了第三届羽毛球比赛,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来凝聚企业员工的向心力、提振员工信心。同时,旅行社还与其他行业企业协作,比如从国家大力提倡的乡村振兴板块发力。旅行社培养导游作为“文旅推荐官”,借助导游的好口才来宣传旅行目的地的三农产品,借助线上活动等途径,让乡村特色通过旅行社、网络走向全国,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转变|融合科技力量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凤凰网广东:从密室到露营的爆火,近年来人们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哪些转变?
陈穗:旅游业主要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元素,大部分还是以传统运营模式为主。挖掘特点、细分领域,成为传统产业在困境下的转型之道。对于餐厅、景区、酒店等旅游场景,可以深挖自身特色,打造IP形象,为消费者营造沉浸式体验。比如胡桃里音乐餐厅,在就餐体验中加入音乐体验,让吃饭不再是单一的吃饭,而是转变为有音乐、有社交的综合场景。对于景区、酒店,也可以加入剧本元素,让游客进入到场景时,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文化的体验者。将旅游与当地文化结合,在传统景区中植入新的特色内容,是产业转型、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凤凰网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湾区,您如何看待湾区文旅产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
陈穗:深圳是我国出入境口岸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之一。从文旅产业的发展来看,深圳应该发挥在湾区的领头羊作用。近几年很多文化企业协会,创新型科技产业都汇聚、扎根在深圳,给予这座城市强大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着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应该尝试整合更多行业资源,将科技力量注入到旅游场景中,营造更为丰富有趣的场景体验。还可以通过声光电打造夜游经济,比如音乐节,让游客不仅能在白天游玩,晚上也有沉浸式的夜游体验,激发景区的夜游经济。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采写】陈沁舒
【摄影】罗嘉铭
【审核】钟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