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家访谈|易红博士谈研学:孩子的世界并不缺少童话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深圳 > 正文

凰家访谈|易红博士谈研学:孩子的世界并不缺少童话

凰家访谈|易红博士谈研学:孩子的世界并不缺少童话

前言

孩子的教育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头等大事,怎样让孩子既拥有无忧的童年,又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作者、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实践教育专家易红博士,曾经陪伴孩子走过长长的旅途,目的就是为了跟孩子一起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经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渗透了她多年的实践教育理念。该书推出后颇受读者欢迎。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凤凰网广东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专访了易红博士,相信通过她的讲述,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风凰网广东: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叫《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您写这本书的初心是什么?

易红:这本书从创作到出版,其实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书里的故事也有10多年的时间跨度。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想给我的孩子们留下一些他们成长中的故事,等长大了拿来回忆,后来,跟我同龄的一些妈妈们看完之后觉得很有感触。有的跟我留言,说自己“看得泪流满面……”建议我出版,让更多的家长从我的故事里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叫《牵你小手去旅行》,主要是记录我带着孩子们去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以及我们处理和应对这些事情的方法。这其中不仅记录了我们的人生,更是把我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故事里面。

出版的时候,出版社觉得《牵你小手去旅行》这个名字跟读者之间的链接似乎不够,建议我改个书名,当时我们团队想了好多个名字,还发起了朋友圈投票,最后,马志宇老师提出的《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这个名字得票最高。

他说,《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这个名字正好跟我研究的实践教育形成呼应,孩子们的世界已经不缺童话了,我们要讲的故事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故事,是我们的真实体验。

风凰网广东:很多家长也会带孩子旅游,但是“玩”和“玩”是不一样的,你带孩子的这种研学式的旅游和一般的旅游有什么不同?

易红:我一直相信“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我带孩子去旅游不仅是为了让他们的眼睛看到美景,更多的是希望他们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的陌生世界,增长自己人生的见识和体验。

在疫情之前,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带他们去不同的国家或者城市,每次出去之前,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做旅行攻略。先给他们讲讲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或者帮他们从自己的书籍上收集一些有意思的目的地,然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去哪里,怎么去,坐什么交通工具,住民宿还是住酒店等等。

我们在旅行目的地也不会走寻常的旅游线路,而是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初来这个城市的外地人,要在这里开展正常的生活这样的角色。

比如说乘坐交通工具,我们会尽可能把当地的交通方式都体验到,公交、地铁、出租车、自驾、轮船、飞机等等。

比如说住宿,我们有时会选择酒店,有时会选择民宿,如果可能,我们还会去住到当地人家里。跟他们一起饮食起居,一起去菜场,一起去超市,一起做饭,一起倒垃圾……去深度体验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次出行都尽可能用最小的支出,收获最多的阅历,从我们要去哪里,怎么去,逗留多久,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记些什么,吃些什么,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所以,这样一场旅行下来,孩子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知,真正从生活的不同维度去体验世界。 

凤凰网广东:在旅行中让孩子成长,并且真的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不是在路线或环节上有特别的设计?

其实只要我们带孩子出去,就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解决。

易红:比方说在我儿子5岁的时候,我曾经带他去环游加拿大,当时,手机导航没有这么发达,尤其在国外,手机基本上没法用。在那么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到哪里都得拿一张地图。所以,5岁的他就这样轻松地学会了看地图,训练了他的全局意识和空间想象力。

有一次我们在多伦多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这个时候地图也不管用了,于是我们尝试着通过苔藓和树的年轮来辨别方向,最后,我俩还真的就走出了原始森林,这让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对于地理知识和生物知识的实用性也有了新的认知。

所以,在这样旅行的途中,孩子已经不仅是一个孩子,他更是旅途中与我相互照应的同伴,是我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商量的对象。 

凤凰网广东:《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写的是你儿子金多小时候的故事,现在金多已经成为少年了,您认为书里的哪一个片段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他呢?

易红:很多片段现在都在影响着他。比如有一次我们在北美旅行,他总是喜欢从后面去“偷袭”在地上觅食的鸽子,但是每次他还没有靠近,鸽子就发现他了。他觉得很困惑,自己明明很轻手轻脚,为什么鸽子就能看到他呢?

我给他讲了动物的生理结构,有的动物眼睛长在脑袋两侧,它们的视觉没有盲区,所以可以及时发现四周的敌人,鸽子就属于这一类。所以,这类动物虽能生存下来。可是这样的生理结构也导致它们的眼睛不能聚焦,眼睛不能聚焦,大脑就不能深度思考,所以就发展不出人类这样发达的大脑。

这件事情对金多挺有触动,让他了解了物种之间、人和人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样的孩子,看问题的眼光会更加包容,以后比较不容易钻牛角尖。 

凤凰网广东:很多父母无法跟孩子做朋友,尤其孩子长大后,交流越来越少,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怎么才能让孩子愿意跟你做朋友,并且还把你真当朋友呢?

易红: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很多父母都参不透这一点,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资产,什么都想给孩子做主,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不谙世事的小baby,是不能放手的,看似是在为孩子着想,其实是自己放不下某些执念……如果父母是这样的观念,孩子怎么会愿意跟他交朋友呢?

其实跟孩子交朋友非常简单,只要你真的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像朋友一样跟他相处,他也就会把你当做朋友来相处。

在我带孩子旅行的过程中,我是发自内心地把他当做一个旅伴。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我都会跟他商量,也都尽可能采纳他的建议,尊重他的选择。所以我们的亲子关系是非常好的。

我认为,在孩子教育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即使父母再有能力,也可能帮不到孩子。

除了亲子关系之外,还要做好自己,也就是做好孩子的榜样。三流的父母当保姆,负责孩子吃饱穿暖按时作息,二流的父母当教练,负责鞭策孩子进步,自己却并不思进取,一流的父母做榜样,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凤凰网广东:您作为享受过传统教育福利的一代人,为什么会想到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度这么高的教育方式?

易红:我认为无论我们这一代人有多大的成就,我们的认知都是基于过去几十年有限的人生经历所积累起来的认知,一定存在认知局限。

时代发展这么快,我不认为昨天和今天的经验能够指导明天的孩子。就像我们的父辈无法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合适的人生建议一样的道理。

所以,孩子们在未来会不会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够不够多维和立体,能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得到自我成长。而我现在能想到的让他具有不断突破和创新能力的,就是让他尽可能多的去认知世界,体验世界,体验人生,理解人生。

所以,只要孩子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事情可以放心大胆的让他去尝试。不用那么在意某些外界的评价。 

凤凰网广东:听说您最近在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实践教育及沉浸式红色研学,是什么促使您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事业呢?

易红:在我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40年前的深圳,它是深圳建设和发展的“情景复现”地。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描述。

我想,在我们的一生中,很难再遇到一次能够伴随一个城市经历这样一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来说,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是研究实践教育的,我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践教育基地。尤其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再出发”主题的实践教育。这里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穿越到40年前看深圳的机会。这里承载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里有革命遗迹,有红色故事,有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昨日重现“,还有城市建设一日千里的深圳速度。这里是中国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落后走向先进的一个桥梁,是让世界观摩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一个窗口。

作为研学城市发起人,我想把整个合作区当做一个大大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来打造,让所有学习者来这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国制度之强,沉浸在这城市高速发展的蓬勃朝气中,从脚下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体会到祖国的强大,油然而生爱国之情。

(附:易红博士简介)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实践教育专家

@《为什么妈妈不讲童话》作者

@中国“研学城市”发起人

@多个地方政府研学产业顾问

@“星火式研学法”首创者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经济文化转型升级》重大课题组核心成员

@聖德书院研学实践导师

@《比格博士的思维魔方》研学系列读本、音视频总策划

@《东西南北FUN》研学动漫剧制片人、总编剧

@《比格博士研学记》音频剧总制片人。

统筹:陈忠群

访谈整理:吴智敏

编辑: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