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广东
广东 > 城市 > 珠海 > 正文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近年来,珠海市斗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乡,争当生态友好型城市先锋,积极建设“绿城、花城和公园之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到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脱胎换骨” 8条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日,凤凰网广东参加“‘十三五’规划成果宣传斗门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斗门区井岸镇的新青正涌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河水清澈,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体已经彻底变样。

新青正涌整治前

新青正涌整治前

新青正涌整治后

新青正涌整治后

离新青正涌不远的五福涌也同样如此,正在河里打捞杂物的保洁阿姨告诉凤凰网广东,经过这几年的整治,五福涌的水质变清了,两岸做了截污后,原先直接排进河渠的生活生产污水大部分都被收纳输往污水处理厂了,现在的五福涌已基本闻不到什么臭味了。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这个水生态修复项目是与铁汉生态公司合作PPP项目,主要是通过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整治措施,提升河涌水环境质量。”斗门区井岸镇河长办主任陈承豪介绍说。

据介绍,五福涌的源头还将建起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河涌两岸将种植水蒲桃、落羽杉、柳叶马鞭草、水生美人蕉、菖蒲等绿色植被。目前,五福涌沿岸一条长约1公里的碧道已经建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一片生机盎然,附近居民常到这里休闲散步,幸福感油然而生。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据凤凰网广东了解,斗门区共有8条黑臭水体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包括五福涌、鸡咀涌、新青正涌、合禾涌、白头翁涌、咸坑河、沙龙涌和新青工业园排洪渠。经过3年的整治,斗门区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其中截污工程2亿元,已建成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8座,设计总处理能力1.762万立方米/天,完成河道清淤21.92万立方米,铺设截污管网20千米,整治入河排污口362个,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2020年9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2020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排查结果的通报》,斗门区8条黑臭水体全部达到消除黑臭或基本消除黑臭,消除比例为100%,达到2019年国家、省的考核要求。

全区198个公园建成投入使用 公园之城呼之欲出

清晨,在滨河广场打起太极拳,或沿着河堤路健步而行,聆听红树林的阵阵鸟鸣;傍晚,陪小朋友在亲水平台广场上嬉戏玩耍,或在绵延弯曲的石板路上闲庭信步,赏余晖下的落日美景……,去年9月份,黄杨河湿地公园正式开放,一开园就成为斗门的网红打卡点,如今早已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作为斗门区首个大型湿地公园,黄杨河湿地公园是该区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它起于尖峰大桥西,终于圣狮涌水闸处,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滨水观景台、藕丝亭、观河廊架、招潮台、观景步径、亲水平台、滨河广场等,种植有芦苇荡、红树林等水生湿生植物群,是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生态休闲区。

藕丝亭实景图

藕丝亭实景图

据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总工黄辉宁介绍,黄杨河湿地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门的“斗”,斗不仅仅是斗门文化的图腾,也是一种运作手法。沿着黄杨河岸线,湿地公园由北至南分成三个区:文化斗、自然斗、生态斗。三斗既是设计概念,又是功能分区,分别承载城市人文、自然、生态。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从2015年立项到2019年建成开放,历时4年,黄杨河湿地公园是斗门区在推进“三化”“三城”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成为斗门 “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见证之一。

黄辉宁介绍说,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目前也已经完成设计阶段,预计明年6月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84亿,范围包括新青片区的圣狮涌和正涌之间的滨岸地带,有圣狮涌、禾丰涌、五福涌和正涌四条自然河道与黄杨河相接。项目设计以生态为主旨,拟打造集林岛、基围、草滩等多元湿地肌理为一体的生态大氧吧,也是集湿地保育、形象展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湿地。

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效果图

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效果图

据介绍,2013年至2019年,斗门区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或小游园,至今共新建或改造198个公园,总面积约589.4万平方米。今年已新建或改造公园15座,新增公园面积约23.46万平方米。斗门人在家门口就能观山、亲水的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公园之城呼之欲出。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

从黑臭水体整治到湿地公园建设,“十三五”期间,斗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6年获评国家生态区。

在水环境整治方面,斗门区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243名河长“上岗”治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斗门区累计完成100个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7个村居实现接驳管网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全区村居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斗门区全面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机制,实现“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农村保洁覆盖率均达100%。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97条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扎实推进。

打响蓝天保卫战,斗门在全市率先出台第一阶段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在珠海提出严格落实防尘“6个100%”要求的基础上主动加码,增加为“8个100%”,保卫碧水、蓝天、净土卓有成效。

在斗门,提升人居环境,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十三五”期间,斗门区的城市美化绿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36.9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44平方米/人,较2015年增长35%。

斗门市民公园

斗门市民公园

斗门体育公园

斗门体育公园

在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进程中,斗门区一方面在主城区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四季常绿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满足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斗门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人居环境、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友好型美丽村庄。

凤眼观海|生态斗门: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生态城市

“斗门既有美丽乡愁,又有城市业态。未来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的强大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打造成环境一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生态城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采写:郑航军

编审:李芳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