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10+1”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时刻望鹏开新篇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深圳 > 正文

深圳第“10+1”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时刻望鹏开新篇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创业广场。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创业广场。

东方风来满眼春!40年波澜壮阔,40年风云激荡,40年砥砺奋进,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样板,书写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崛起的奇迹。作为深圳第“10+1”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沐浴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东风,肩负着“特区带老区、先富带后富”的历史使命,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巨人”肩膀上,在时刻望鹏的征程中实现伟大的梦想,续写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唱响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让深圳经济特区的精神在深汕大地生根发芽。

大胆突破制度藩篱 探路飞地先行示范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之际,深汕合作区迎来了重大的体制机制调整: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深圳第“10+1”区,也成为了我国首个由“飞入地”全面管理的“飞地”。深汕迈入飞地新模式,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创新,开启“特区带老区”“财富带资源”“经验带空间”的创新实践。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在一个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革命老区,一个高新技术的空白之地,建立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深汕合作区的“飞地模式”开辟了国内先河,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既无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无成熟的理论可作指导,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新号角。深汕合作区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在改革发展中前行。从“三方共管”到“两方合作”,再到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深汕合作区的飞地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不断演变和调整,充分体现了创新、突破的勇气和决心,深汕人已闯出了一条飞地经济发展的新路。

对于深汕合作区的改革创新试验,三任广东省委书记都给予了高度关切。汪洋、胡春华同志主政广东工作期间多次亲临深汕合作区,亲自把脉、协调推进重大问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深汕合作区时指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深汕合作区建设各项工作,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

2019年,正处在起步爬坡关键时期的深汕合作区迎来了“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深汕”二字由此写入人类发展历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国家层面对深汕合作区的探索试验提出更高要求,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更要站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发展机遇,履行特区带老区、先富带后富的新使命,书写飞地模式新篇章。深汕合作区亦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深圳第“10+1”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时刻望鹏开新篇

高点谋划顶层设计 “巨人”肩上谋划未来

如果说一座新城的崛起如同一辆飞驰的动车,那么规划就是引领前行的轨道。

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50.9公里的海岸线,山、水、林、田、海、湿地、温泉……深汕合作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新城开拓者、建设者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如何高点站位谋划深汕新城未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深汕合作区的谋篇布局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深汕合作区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最高标准,坚持提质提效,全力推进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深汕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市长陈如桂要求高标准、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在带动产业集聚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潜力。

谋划城市发展是个专业活,不能关在办公室瞎碰,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必须借力外脑、追求卓越。

从2018年至2020年,深汕合作区连续三年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手广发英雄帖,盛邀全球规划设计大咖参与重点片区规划,先后开展了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活动。如今,一幅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重点项目规划上,深汕合作区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2019年,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先后召开两次专家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把脉小镇规划建设,以前沿视角擘画“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今年7月,深汕合作区启动了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

从总体规划到重点片区规划,再到重点项目规划,深汕合作区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咨询活动,运筹帷幄间彰显深汕合作区不负历史、不负未来、不留遗憾,避免城市规划造成“最大的浪费”。

展望未来城市,万物皆可运营。智慧城市是当前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也是深汕合作区精心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核心要务。深汕合作区坚持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到新城规划、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各环节,成立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着力在智慧空间、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水务上做文章,推动深圳第“10+1”区更具未来核心竞争力。

高标准坚持产城并进 齐发力实现产城融合

城市因产业聚集而兴,产业因城市“哺育”而强。

40年间,深圳实现了从“三来一补”到“智创高地”的跨越。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在起步伊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在产业建设上,深汕合作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营造新阵地。

背靠莲花山脉,面朝深汕湾,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如今,小镇雏形初现,将打造成为“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目前,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引进华睿丰盛、科卫、三宝等11家实体企业,以及深汕湾科技城、锐博特创新基地等两个产业平台项目,同步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航联创、赛迪研究院等20余家优质企业。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出现在各地经济发展报告中,俨然已成城市竞争的核心“考题”。继机器人之后,深汕合作区持续占领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制高点,今年正式启动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规划建设,打造集研发、生产、集成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汕合作区依托项目包干责任制、保姆式服务,采取“并联审批、同步推进”方法,加强企业服务和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如今,深汕合作区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已实现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计划总投资超49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预计达产年税收67亿元,将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

躬行初心,联接民意,“作于细”而“成其大”。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出的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等“民生幸福标杆”为深汕合作区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积极引进深圳优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全力打造育才引才留才的温馨港湾和生活福地,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下、不想走,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是民生之基。今年9月1日,九年一贯制的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将迎来首批学子。这是深汕合作区将时刻望鹏进行到底决心的体现。展望未来,以科教走廊串联的教育小镇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深圳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圳新增的四个高中园之一——深汕高中园已确定选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学校、深汕合作区精致实验高级中学等项目加速推进。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已开展项目选址、规划调整等前期筹备工作,将高标准谋划开办全区首座本科大学。

医疗是民生之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同步对接深圳一级医疗资源,深汕人可享受与医院本部同等优质的医疗服务。近期,深汕门诊部在试运营一年后将转入正式运营阶段,进一步提档升级。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陈芸说,北大深圳医院将以深汕门诊部为基础,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推动深汕合作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配备高精尖设备和专业医学人才团队,加快将其打造成为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

住房是民生之安。“深耕村项目打造全区公共住房精品标杆的底气,来自于工程质量、项目设计和装修品质。”区属国企——深汕城投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沈开权说,深耕村的设计、建设都是精益求精,社区绿植率超过40%,装修品质绝不亚于同等类型的商品房,入区人才可以拎包入住。此外,深颐村、深乐村和海逸村等公共住房项目同步加快建设,两年内有望投入使用。

2019年12月,深汕合作区向各界释放了“建好房等人才”的信号,为坚持“房住不炒”,全区在市住建局的指导下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率先在住房保障方面开启先行探索。

实干加创新敢担当 特区带老区创辉煌

城如人,贵有品。40年来,正是在“杀出一条血路”的指引下,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激励下,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鼓舞下,深圳经济特区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深汕合作区继续秉承深圳经济特区精神,发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工作作风,用忠诚品格塑造深汕、用责任担当铸造深汕、用创新思维打造深汕、用实干精神建造深汕、用温暖情怀营造深汕。

深圳第一批选派干部来到深汕合作区时,办公在铁皮房,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住的是国道边的老房子,大货车走过,床铺也跟着震动。由于自来水管道老化,白衣服必定会洗成黄衣服,所以那时候大家很少穿白衬衫……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深汕干事创业者砥砺前行,解决了信心怎么立起来、土地怎么征起来、资金怎么弄起来、人才怎么聚起来、管理怎么抓起来、项目怎么做起来、配套怎么搞起来等一系列难题。

“设立深汕合作区,将特区设在老区人民家门口,就是‘特区带老区’、先富帮后富的伟大实践,肩负的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众望与重托,时刻望鹏、望鹏发展是前提,带动老区、带富老区是根本。”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打造深圳飞地样本,每个深汕建设者要做到“心中有光、脚下有泥、眼中有景”。要以精准扶贫5.0版本在被帮扶地建设一座城市来辐射带动,让深汕合作区的群众享受到与深圳一样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让农民变成市民、农村变成城市、老区变特区,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来源】深汕视点 深圳商报

【通讯员】刘淑芳 胡腾方 张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