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访谈·特区40年| 先行示范区的金融创新发展与历史使命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深圳 > 正文

凤访谈·特区40年| 先行示范区的金融创新发展与历史使命

2020年8月26日既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同时也是《先行示范区意见》发布一周年。四十不惑、双喜同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承办的“先行示范区金融大讲堂”迎来第三期活动,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探讨先行示范区未来的金融创新发展战略,助力深圳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城市。

本期凤访谈,凤凰网广东特邀了出席大讲堂的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林居正先生,畅谈深圳特区40年一路走来在金融支持经济和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就先行示范区意见带给深圳的发展新机遇以及新发展格局下的历史新任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回眸| 从创新突破到经验推广

凤凰网广东:今天是2020年8月2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深圳特区40周岁。深圳一路走来的40年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见证和参与深圳过去成就的亲历者和政策制定参与者之一,在您看来,深圳过去40年金融方面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积累了什么金融支持经济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

林居正:1999年9月23日,时任深圳市长李子彬同志主持召开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发展若干规定》(深府〔1999〕171号),简称《新22条》,同时,常务会议还审议《新22条》的实施办法。《新22条》实现八项创新突破,在国内产生极大的反响。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内兴起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浪潮,深圳市委市政府率先致力于产业转型,凭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华丽转身。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做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一是举办首届中国高新技术展览会,二是出台《新22条》。

《新22条》突出以人为本,以抢占引进人才、引进成果的“双引进”为制高点,在八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一是增强政府产业导向性及其决策科学性。二是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四是以人为本,侧重成果转化。五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六是设立政府奖励制度,鼓励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七是提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八是放宽设立高科技型企业工商注册政策。

我作为《新22条》文件起草小组召集人和主笔人,受领导的委托,我受命召集了市财政、国税、地税、人事、工商、公安、科技、外事等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在大鹏地税局的山海湾招待所,进行封闭起草。

值得一提的是,起草时,我坚持要把专利(高新技术成果)入股占比上限提高到35%。因为我认为,一是市委市政府决定了要起草制定扶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我们就是要创新、突破、抢占制高点,要超越上海、北京、苏州等地。专利、高新技术成果是不是值钱,让企业和市场来下决定。二是我们深圳率先将国家的25%上限提高到35%,将会有洼地效应,真正起到引进科技成果的作用。

后来,这一政策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以后我国《公司法》修改时,也提高到35%。当然,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并大约保持全国占比35—50%之间,不能说与该政策无关。

步伐| 成长中的研究院

凤凰网广东:我们知道,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是去年9月成立的,也即将满一周年,能总结一下,在这一年里研究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吗?

林居正: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全力推动研究院各项工作。

研究院以“构建一流湾区智库”为目标,为深圳金融开放与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持、监管支持和人才支持。

去年9月6日,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当选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我当选副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近一年来,在市金融局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研究院在课题研究、人才培训等工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研究院成功获批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开始招收博士后工作;

其次,先后中标或者承接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如:市委政研室课题《深圳市提升全球性金融中心地位战略研究》《深圳建立期货交易所的可行性和路径研究》,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全球金融科技产业链研究》,市金融局课题《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立法研究》;

再次,参与编写《先行示范区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勇立潮头做尖兵,先行示范再出发——深圳经济特区金融稳定发展创新四十年巡礼》等著作;自选《中国企业债券国际化》《深圳金融从业人员结构分析调查》等关系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承接“百千万金融人才培养工程”,成功承办2019年深圳市金融领军人才(C班)培训工作,特邀王忠民、巴曙松、刘明康、唐杰等一些金融界知名教授、学者为学员授课,取得良好成效。

再突破| 先行示范的意义

凤凰网广东:先行示范区意见是重大国家战略,也可以说是中央送给深圳40周年的大礼。在您看来,先行示范区意见给了深圳在金融政策和话语权方面什么样的突破空间?

林居正:首先,《先行示范区》提出以下金融改革创新任务: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这些都是需要深圳一一落实的。

其次,我个人觉得《先行示范区意见》给了两个尚方宝剑,一是允许深圳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 二是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我个人希望以法制为保障,实现金融稳定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为先行示范区的国际接轨保驾护航。

事实上,不断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重要保障。深圳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深圳实践的历史。

2020年4月17日,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破解国内改革深水区难点,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国家层面被赋予顶层立法权限,而积极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具有同等战略意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建议,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就先行示范区制定专门的法律,从顶层立法层面上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原则性、基础性的法治保障。

当然,我认为,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不仅限于《先行示范区意见》提到的5G、人工智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先行先试、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深圳更加广阔的改革、创新、突破空间,具有极其丰富的新时代内涵。

在我看来,凡是有利于促进“双循环”的国际主流规则和经验,深圳都可以借鉴,都可以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

协同| 深港合作与湾区融合

凤凰网广东:对于深圳而言,除了先行示范区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大利好叠加,那就是大湾区,我们习惯称为“双区驱动”。在您看来,先行示范区意见给了什么特别的政策红利,会让深圳能更好地实现和大湾区,特别是和香港特区的协同发展?

林居正:在我看来,为了将先行示范区打造成为国际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金融中心城市,也需要充分发挥毗邻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提升深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监管、货币、财税制度等领域实现协同突破。

历史经验表明,深圳的成功离不开毗邻香港的优势。香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成熟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重要参考系。以香港为窗口对接国际市场,是深圳金融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在坚持服从国家发展大局的定位下,对三地的重大制度差异采用求同、从简、择优等原则,充分发挥三地的经济金融优势和制度优势,实现金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一方面,需要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探索深港澳在监管、货币、财税制度等方面从分散到统一的实施路径,突破制约深港澳深度融合和高效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展望| “金融+双循环“的历史使命

凤凰网广东:先行示范区给深圳提出了三十年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如果再把眼光放长远,到第二个百年的时候,深圳在社会主义强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定位?作为深圳金融人,有什么样的金融历史责任?如何完成这样的金融历史使命?

林居正:在目前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异常严峻的背景下,需要创造性地探索“金融+双循环”,使得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六稳”、“六保”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彰显深圳金融的使命担当。

首先,要以“金融+”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内循环”。具体来说,就是“金融+制造” “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海洋”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内循环”。

其次,要以金融开放助力中国“内循环”与全球“外循环”良性互动。在全球大国竞争格局日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市场巨幅震荡和疫情下各种不确定性叠加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金融改、开放、创新是助力中国“内循环”与全球“外循环”良性互动的法宝,这就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突破关键领域的开放制度,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创造更大范围的开放格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重大开放举措的落地实施。

为此,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经验和金融资源,提升境内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以及金融行业的资产定价、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核心能力,进而优化“内循环”中的资源配置。同时,进一步构建与更多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对话机制,全方位深化在金融市场、机构、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和标准充分对接,推动率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编辑】陈沁舒

【审核】孙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