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消费扶贫“深圳样板” 构建扶贫新模式
广东
广东 > 城市 > 深圳 > 正文

深圳打造消费扶贫“深圳样板” 构建扶贫新模式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深圳有2000多万人口,每天要消耗蔬菜水果9400吨,肉、蛋和水产品6190吨,口粮5480吨,市民“米袋子”“菜篮子”需求巨大。据初步摸底,今年1-7月,深圳共采购832个国定贫困县、粤东西北11市扶贫产品50多亿元。

一端连接着对口帮扶地区丰富的农特产品,一端连接着充沛的消费市场需求,消费扶贫将“扶贫”从单向“给予”上升为双向“互利”。紧紧围绕解决消费扶贫产供销问题,深圳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上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四化四链”消费扶贫新模式,即基地规模化,做强生产链;产品优质化,提升价值链;销售立体化,畅通供应链;帮扶组织化,优化生态链,系统推进消费扶贫行动,打造立体式、全方位消费扶贫“深圳样板”。

帮扶组织化优化生态链

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深圳始终按照“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原则,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支持构建消费扶贫生态链。

今年3月,深圳召开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多次强调消费扶贫并提出部署意见。为真正将消费扶贫落到实处,深圳形成了“1+1+N”的消费扶贫推进制度体系。

第一个“1”就是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作出总安排;第二个“1”指的是《深圳市消费扶贫行动推进方案》,盯住“从哪里买,买什么,如何买,谁来买”,出台加强产销对接、完善线上线下采购平台、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13条措施,进一步推进消费扶贫;“N”指的是各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出台专项政策。

市场化、社会化是消费扶贫的必由之路,深圳市着力培育壮大消费市场,努力让消费扶贫成为市场和社会自觉。深圳市17位市领导下沉一线,带领深农集团、皇图生态等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调研,与当地签订投资合作、消费扶贫协议22个,并依托“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推动平安集团、永道生态集团、鑫荣懋等5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以购代捐”行动,认购金额达5.42亿元。

深圳还发起了“五进一巡”行动,让消费扶贫进商超农贸市场、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医院、进园区,推动公交巡展。市扶贫合作办还与深圳卫视从2019年底开始,联合打造《温暖在身边——深爱圳帮扶》特别节目,开启“电视+产销+导流”消费扶贫新模式,每周日播出。

基地规模化做强生产链

贫困地区的农业往往规模很小且比较分散,这对于消费扶贫来说,往往会导致产量、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的“不稳定”,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

深圳首先以农产品供深基地合作为切入点,以产量稳定、质量稳定、价格稳定“三个稳定”为主攻方向,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和重点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投资发展。深圳出台并修订深圳市“菜篮子”基地认定与监测管理有关办法,鼓励在对口帮扶地区建设深圳“菜篮子”基地,给予有关补贴支持。目前,首批8家广西供深农产品基地即将完成审核认证。

具体来说,产量稳定方面,深圳推行“总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规模化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今年已累计引进深圳企业建设扶贫农产品基地总投资额达185亿元。未来3年,计划与广西农业部门联合共建30个以上农产品供深基地。

质量稳定方面,深圳推行供深农产品基地产品标准化建设,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品牌销售,打造出百色芒果、大化七百弄鸡、连平鹰嘴桃等一批知名产品。

价格稳定方面,深圳着力推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生产链项目建设,增强农产品抗击价格波谷的能力。比如,今年粤桂帮扶项目规划中,安排支持建设田头冷藏、县级分拣、清洗包装和冷链运输等农产品基础设施项目53个、总投资67266.1万元。

消费扶贫不止是让扶贫产品卖得稳,深圳还通过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扶贫对象增收目的。比如,宝安区帮扶都安、大化“贷牛还牛”“贷羊还羊”等扶贫产业,通过“政府+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入股、劳务、合作养殖等途径受益,实现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

产品优质化提升价值链

贫困地区产品在进入市场时,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会带来标准化程度低、良品率不高,甚至生产出的东西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深圳坚持帮扶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问题相结合,按照市场准入要求,通过“圳品”认证,引入先进农业科技,助力扶贫产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打入深圳和大湾区乃至更大的消费市场。

深圳大力实施科技支农行动,引进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农业应用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实施牦牛改良、海水稻等一批科技品牌项目,创建深圳国际食品谷喀什创新分谷,给农业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河源市紫金金丰号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后,提升茶叶销量的同时,价格也较之前有了提高,并带动河源市95个行政村种植茶叶,形成种植、生产、销售产业链条。

目前,深圳将扶贫产品纳入“圳品”体系进行指导管理,推进扶贫产品“圳品”评价计划、“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扶贫计划,提升扶贫产品影响力。今年,深圳组织两次实地调研,推动广西沃柑、油粘香米等7类10个产品纳入“圳品”体系管理。据了解,第二批广西16家企业42个产品正在接受评价,喀什、塔县36个产品也在申请“圳品”。“一县一品”上,深圳帮扶河源引入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家顺康、饭饭得等涉农龙头企业,打造出田阳小番茄、环江沃柑、巴马香米、源城蔬菜、东源板栗、龙川油茶、紫金茶叶等县域品牌。

销售立体化畅通供应链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消费扶贫产品要在市场上卖得俏,还要多方面拓宽销售渠道。深圳针对扶贫产品“卖难”问题,强化“线上和线下”“政府和市场”“机关和企业”三协同,着力构建农产品从贫困村贫困户到市民餐桌立体式、全方位供应链条。

线上和线下协同联动,深圳打造市、区联动的“1+10”消费扶贫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新零售拓宽销售渠道。在线下,深圳已形成“1+10”市、区消费扶贫中心格局,“1”就是重点打造投资约5000万元的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从市属国企深农集团海吉星物流园专门划出1.5万平方米场地,实现扶贫产品应进全进,并依托深农集团在北京、上海、成都等26个大中城市经营管理的38家综合批发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合力销售扶贫产品。“10”即在10个区,设立若干个扶贫专柜专区、扶贫超市等,各区结合实际,创新多种形式促进扶贫产品采购销售,比如,龙华区推出“线下超市展厅+线上数据平台+党群共建共享”模式,打造龙华区“1+6+N”爱心扶贫超市;坪山区结合坪山邮政12个网点实现社区消费扶贫网点功能,联合中国邮政深圳分公司打造坪山区消费扶贫中心。

在线上,发动帮扶双方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腾讯“为村”等平台,累计开设网店3400余家。同时,着力打造“圳扶贫”“京东深圳采购扶贫馆”等互联网平台,创新直播带货模式,多点开花挖掘流量红利。市扶贫合作办与深圳卫视联合开展“电商+网红达人+扶贫产品”系列活动,累计吸引近50万名观众在线观看,达成交易3000多笔(次)。尤其是疫情期间,面对农产品滞销困境,扶贫干部与县(区)长当“网红”直播带货,主动为对口帮扶地区扶贫产品代言,还带动了一批当地青年发展电商,当起致富带头人。

在政府和市场协同方面,深圳出台消费扶贫券、资助政策等,激发市民消费热情,拓宽消费市场。其中,福田、罗湖、宝安、龙岗等各区合计发放消费扶贫券2300万元,撬动市民购买消费扶贫产品超6000万元;宝安区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企业、个体户等采购农特产品的,按农产品采购额的20%给予高标准补贴;市总工会举办“深圳市百万职工消费扶贫采购节”,分批发放1000万元扶贫满减消费券,撬动约1.5亿元扶贫消费额。

在机关和企业协同上,深圳市要求各区、各单位要用好用足政府采购政策和不低于30%的预留预算额度。截至2020年6月30日,国家网络销售平台显示(832平台),深圳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完成扶贫产品采购额为2114.68万元,完成预算额度进度全国地方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