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观察|新基建驱动数字化转型③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2020年人类面临一个持续变化的世界,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多个领域,引起非正常震荡,经济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被重重围困,有的在加速突围,但无论是选择被动卷入还是主动出击,数字化新业态与新技术始终是每个企业、每个产业赢得抗击疫情、复苏经济的有力支撑。

文|特约观察员 孙继荣(政府社会责任国际专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

编者按:

“新基建”成为2020年经济的热搜词,备受各行各业普遍关注。那么,什么是“新基建”?它新在何处?与那些产业有关?它的影响范围如何?蕰含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投资机遇?又该如何采取行动?……这些都是企业、产业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2020年人类面临一个持续变化的世界,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多个领域,引起非正常震荡,经济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被重重围困,有的在加速突围,但无论是选择被动卷入还是主动出击,数字化新业态与新技术始终是每个企业、每个产业赢得抗击疫情、复苏经济的有力支撑。“新基建”,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而且将助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开启数字化发展新时代。

凤观察之新基建驱动数字化转型系列共分为四篇:1、“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的力量;2、“新基建”:内涵及产业链相关性;3、“新基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新基建”:投融资及可持续性。(本文为第3部分)。

第一篇:凤观察|新基建驱动数字化转型系列①数字化转型的力量

第二篇:凤观察|新基建驱动数字化转型系列②内涵及产业链相关性

第三篇“新基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新基建”是经济社会生活基础设施,在其本质上是基于数字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不同层面、对城市社区、对企业、产业都会产生影响。为适应新的基础结构性变化,企业、产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变革组织和管理方式、提升变革转型的能力。

宏观层面

从宏观上看,传统基建主要集中在以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铁、公、机”等传统基建领域,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传统基建有利于平衡区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对保就业、对短期稳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新基建”则代表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长期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缓解因疫情冲击而加剧的“就业难”可发挥独特作用。在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基建也随之被带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在当前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在实现“六稳”“六保”目标的大局下,传统基建的升级并与“新基建”相结合更具意义。

微观层面

从微观上看,传统基础设施包含企业拥有的设备、厂房、交通条件等。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传统基础设施的投入有利于取得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在现阶段,传统基建已不是制约企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这方面加大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会下降。因此,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环境要求下,企业、产业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以解决供应侧的问题,增强整个行业的潜力,为企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顺应可持续转型的大趋势,围绕市场和社会的具体需求,寻求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提升产业、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机会。而且,无论是建立平台企业生态,还是建立地区集群产业生态,都离不开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个支撑条件。但不总是意味着,重资产投资是唯一的方式。

投资与增长

受新冠疫情冲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受挫,需要重新权衡投资与增长的关系。当下的中国,产业主导结构已转变为服务型,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用下降,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服务业。这意味着,传统的投资不足以以有效对冲疫情对消费和出口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发力点,不仅会有助于救助服务业,而且可推动服务业和消费的升级,为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新基建”为企业建立智能生产、运营和决策体系,优化供需两端要素,实现企业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创造了条件。中国目前80%以上的服务业尚未数字化,“新基建”将为构建平台、建立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升级服务业,推动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增长做出贡献。

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他们已退居后位。但这将不会改变它对全球、全人类的为危机性意义。“新基建”项目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排放极为相关,有利于减少排放、减低能源消耗,带动低碳转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在未来的建筑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中,能耗是一个关键问题。大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耗能大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发布关于环境和能耗信息,提高对环境和能源等监控、管理的效率。所以,“新基建”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

从宏观角度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例如,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和城市社区发展(TOD)等方面。在这种意义上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社会性基础建设和软环境基础建设。满足人民对经济社会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必须重视医疗、教育、健康、人居环境、文化、体育等社会“软基础建设”。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科技金融都会促进新的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改变,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中包含大量智能感知终端、大容量传输网络(包括基站)、数据计算处理中心等。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通过5G网络,为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提供支撑。城市的数据中心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多元化云服务,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各类的平台应用,以及面向城市安防、智能监测、无人驾驶、城市运行感知等基础设施。

在智慧城市的新模式下,城市的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条件都可得到有效的改善,为社区和居民带来健康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的服务,也可对城市的空间需求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催生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运输货物智能化、无中断物流等新业态等,形成持续改善的正循环。

企业、产业的组织和管理变革

新型基础设施为加速经济社会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手段。随着“新基建”的落地,它将产生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也将产生新的职业岗位和机会。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求企业、产业构建新的生产、管理方式,要求具备新的能力,以适应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企业、产业必须考虑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具备新的能力、具备新的人才。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催生新的职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新基建”有利于促进数字化普惠性,有利于知识更新,必将创造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例如,在以下领域

(1)以5G为核心的物联网、车联网的核心应用

(2)区块链架构设计、底层技术及系统应用

(3)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养老、农业等数字化应用

(4)增材制造(3D打印)的生产及运行、维护

(5)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

(6)数字化工具运用、工业设计、平台交互

(7)数字化营销、个性化服务

(8)数字安全、数字伦理,等等

经济社会生活及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基础社会的建设,是适应变革的新组织、新管理方式和新型人才的建设。

作者简介:孙继荣教授,政府社会责任国际专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中欧工业4.0研究院首席顾问,前西门子亚太区总裁。新近出版著作《责任时代:变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孙鸣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