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BBC纪录片《杜甫》对中国文学旅游资源发掘的启示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2018年,国务院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进行整合,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戴有山指出,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合并表明“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

2018年,国务院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进行整合,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戴有山指出,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合并表明“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指出:“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2019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 因此,增强文化旅游意识、深化文旅融合内涵、提升文旅运营水平是当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陈敏华博士认为,文学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学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诗人和小说家亦不乏其人,如莫言、沈从文、鲁迅、曹雪芹、李白等。英国制片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不远万里寻访杜甫的足迹,2020年4月7日BBC推出伍德执导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中把杜甫和西方著名诗人但丁、莎士比亚并列在一起,述说其不朽的人文价值。但是,隋新玉认识到,“文学旅游的发展与我国文学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因此,深入挖掘我国文学旅游资源,发展我国文学旅游业对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文学旅游业最早在英国诞生,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受教育水平的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文学旅游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味,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中国文学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英国早在1845年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家近代旅行社,我国近代第一家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在1923年才成立。虽然上海银行旅行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兴起,但我国文学旅游业真正发展起来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到文学旅游景点旅游便成为提升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

英国和中国文学旅游虽然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以司各特的“苏格兰王国”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例,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参与者的热情和大众审美追求对沈从文和司各特相关文学旅游景点的挖掘都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文学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司各特的“苏格兰王国”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发展的驱动力。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为游客到作家描写的景点旅游创造了条件,同时,各种旅游指南在新开辟的铁路和公路沿线为游客发掘更多有文学联想意义的景点,作家的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都成为旅游指南挖掘的对象,作家所构筑的文学世界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进入游客的旅游体验之中。铁路、公路、水运、飞行等方式构筑的交通网络使文学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有利于文学旅游景点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在改善文学旅游景点交通条件的同时,注意保护景点的文学作品中的“原始”意象美,满足游客的求真体验。

其次,文学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参与者,旅游参与者以不同方式构筑文学旅游景点的符号价值体系。作者本人、旅游者、当地居民、导游、旅游营销机构、政府和媒体所构成的旅游参与网激发了文学旅游景点发展的活力。在自发的文学旅游阶段、现代的巩固发展阶段和后现代的多元发展阶段,旅游参与者不同,与文学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密切相关。在自发的文学旅游发展阶段,作家本人、旅游者和导游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进入现代的发展阶段,旅游营销者和当地居民加入到旅游参与者的阵营,在之后的后现代阶段,政府和媒体开始发挥作用,文学旅游业逐步走向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管的有序发展道路。

再次,不同时期的旅游审美也深刻影响着文学旅游业的发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友峰在对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进行分析时指出,“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在不同的文学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审美主题不同,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旅游审美的变化。在自发的文学旅游发展阶段,游客的审美往往受作品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浪漫主义的思潮下,游客以如画审美为指导,欣赏作品中所描写的自然风景,重构作品中的浪漫情节,进入现代的发展阶段,游客对作品中同样的描写内容开始产生审美疲劳,开始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关注景区周围的真实生活,而在后现代的发展阶段,旅游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文学旅游景点变得“娱乐化”(playfulness)和“日常化”(everydayness),游客对景区的附件(停车场、餐厅、展厅等)也开始产生兴趣,审美体验变得多元化。纵观英国和中国文学旅游审美发展的历程,由最初的游客单一审美体验逐步向多元的审美体验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云体验”的拟景中获得满足感。

针对文学旅游发展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以全域旅游为视角,全面升级文学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既要改善景区内部和外部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又要注意保护文学作品所构造的意境美,避免过度开发;第二,发挥政府和旅游营销机构的主体功能,塑造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不断探索文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方式,激发旅游参与者的热情;第三,要对游客的审美需求有非常强的感知力,以数字文旅为抓手,充分利用VR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息等技术打造文学旅游项目,满足游客“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文:孟令维、焦丹

[责任编辑:王邬秋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