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新基建丨EAI龙军:“新基建”是大国走向强国的助推器,AI行业将进行全面升级
广东
广东 > 科技 > 正文

凤观新基建丨EAI龙军:“新基建”是大国走向强国的助推器,AI行业将进行全面升级

编者按:战“疫”硬仗还在继续,“疫”后引领经济复苏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央近期先后五次提到关键词——“新基建”,各地政府陆续发力,把“新基建”作为引领经济复苏的杀手锏。广东省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7000亿元,其中高铁、特高压、5G网络、新能源等新基建项目打头阵。

“新基建”是什么?新在哪里?如何帮助中国经济实现短期稳步增长和长期提升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新的产业机会?与之前的“旧基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规律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凤凰网广东推出《新基建•新未来》系列访谈,对话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湾区商会协会及企业家,全面解码“新基建”;共同探讨如何抓住“新基建”,引领“疫”后经济复苏和升级;帮助产业和企业拥抱“新基建”、发现新机遇、遇见新未来。

本次对话,凤凰网广东访谈了深圳玩智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AI)总经理龙军,看看他将如何解析“新基建”下的历史机遇。

凤观新基建丨EAI龙军:“新基建”是大国走向强国的助推器,AI行业将进行全面升级

“新基建”拉动需求,AI元器件将迎来更多落地机会

据凤凰网广东了解,EAI是国内领先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及智能移动系统提供商,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企业。为全球范围内多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于2017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激光雷达归属机器视觉的范畴,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属于人工智能高端元器件。由于国内人工智能行业起步较晚,激光雷达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业形态不如北美、日韩等地区完善。自2015年成立至今,EAI已经获得了近百项专利,通过技术上的创新,解决了激光雷达在量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难点,让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大批量量产的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这些举措让EAI成功地成为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扫地机器人等领域出货最高的企业。目前EAl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国激光雷达传感器龙头企业。

龙军认为,“新基建”是中国从生产大国到科技强国的助推器,它的到来能促进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进行全面升级,变被动为主打,实现弯道超车。

首先,“新基建”会为人工智能整个产业链带来利好。目前这个行业很多环节的技术都处于初级阶段,其研发、生产、落地又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基建”的战略性投资犹如一剂强心针,将为这个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研发动力。

除资金投入会带来利好,龙军表示,“新基建”对整个产业链需求侧的拉动更具意义。人工智能在初级阶段落的应用案例非常少,很多产品停留在概念层面,就像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而“新基建”会有许多实际性的建设需求,在很大层面上会加速这些“飘忽不定”的技术落地。

对于家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而言,“新基建”的需求增长,会促进整个供应链越来越成熟,减少其生产成本。另外,这些需求会为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其产品形态会越来越丰富,实用性越来越强。如疫情期间的消毒机器人、安检机器人等等产品,其专业性、实用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提供电子元器件、芯片、深度学习等技术或解决方案的企业而言,“新基建”的需求增长,能够赋予其跨行业协作的动能,人工智能会成为一项非常接地气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智慧建筑、工业自动化等等,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可以无处不在。

培养人才、苦练内功,中国AI才能更好出海

人工智能对于全世界而言都属新兴产业,全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并未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多少。龙军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创新氛围、科研环境以及政府扶持政策都比其他国家好,中国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他们。

但要跑在前头也并非易事,龙军认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仍存在几大瓶颈待突破。

首先是整个行业的认知问题,目前,人工智能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整个行业的认知是不够的,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参考,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提高行业认知则需要企业开拓思维,积极地走出国门,不断开发应用场景。

另外,人才短缺也是当下一大限制因素。龙军表示:“目前在人才这块,国内是非常短缺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很难取得技术性的先发优势。除了吸引海外人才,我们更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教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EAI已与国内多所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上不断积累效能。”

加大人才建设,企业苦练内功才能取得技术突破,减少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EAI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已经具备规模化生产激光雷达的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且该公司即将推出消费级激光雷达的基础芯片,在芯片层面实现自给自足。龙军表示,EAI未来将延续“立足中国,面向海外”的战略定位,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编辑】孙春雨

【校对】胡晓

【审核】韩译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