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访谈|燕雨林:全面融入“湾+区+带”发展新格局 加快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在汕尾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凤凰网广东独家访谈了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燕雨林。燕雨林多年来一直关注汕尾发展,对汕尾经济发展有深入的研究,我们期待他分享的方策,能为汕尾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迪和参考。

凤凰访谈|燕雨林:全面融入“湾+区+带”发展新格局 加快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3月26日,广东省汕尾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会,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宏伟目标,部署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项目双进”会战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三大行动。会上,张晓强书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汕尾“突围七问”,在当地和在外乡贤,以及关心汕尾发展的人士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许多人为“七问”建言献策、共话汕尾发展良方。汕尾要如何“突围?如何加速崛起?在汕尾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凤凰网广东独家访谈了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燕雨林。燕雨林多年来一直关注汕尾发展,对汕尾经济发展有深入的研究,我们期待他分享的方策,能为汕尾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迪和参考。

【人物介绍】

燕雨林,男。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在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湾区经济、海洋经济、创新经济等领域具有较深的研究。出版《战略产业与产业战略——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广东应对》、《新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广东省为例》、《我国通信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深蓝产业》、《现代产业领导干部读本》等多本专著。先后在《广东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特区理论与实践》、《南方日报》等发表数十篇论文。在南方日报发表的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被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全文转载,引发广泛关注。先后参与省、市及各级政府部门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100多项。主笔多篇省委省政府专报,受到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和重视,相关专报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后转发职能部门并转化成具体政策实施,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了有益参考。

凤凰访谈:汕尾市委市政府提出“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为汕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您认为汕尾的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燕雨林: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面对广东省新一轮区域发展新格局,地处广东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汕尾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全面融入“湾+区+带”发展新格局,按照汕尾市委市政府关于“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的总体部署,以“规划共绘、交通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为主抓手,切实承接好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辐射效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大力推进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建设,树立海陆丰的崭新形象;充分挖掘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实现从“革命老区”到“产业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凤凰访谈:汕尾己吹响新一轮发展嘹亮号角,有哪些“路径”可以助力汕尾全面融入“湾+区+带”发展新格局?

燕雨林:我认为有七大“路径”可以助力汕尾融入“湾+区+带”发展新格局。

一是要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化基础施体系先行市,成为大湾区东进门户和互联互通的枢纽节点。以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大湾区为思路,抢抓广汕高铁建设以及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海陆空铁立体交通枢纽,形成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

二是要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市,成为大湾区协同创新延伸区和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地。加快推动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打造区域创新重要节点。积极融入大湾区创新体系,主动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协同创新,尝试“基础研究+研发设计在大湾区、试验+生产在汕尾”合作模式,加强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对接,推动大湾区科研成果在汕尾转化。积极参与大湾区核心技术攻关,参与共建共享大湾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等重大领域形成研发技术集群。积极引进港澳高校资源,探索与港澳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要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先行市,成为大湾区制造业生产基地和产业转移主承接区。对标大湾区构建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汕尾现有产业基础,择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海洋经济、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谋划布局两三条重点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引进、产业运营商引进、专业研发平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引进等方式,主动对接大湾区优势企业,深化“总部在大湾区、生产基地在汕尾”“前店后厂”等产业协同共建模式,接受以深圳为主的大湾区城市产业外溢辐射带动,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要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先行市,成为沿海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和大湾区“国际康养中心”。充分发挥汕尾空气、水、岸线等生态环境优势和滨海城市的特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引进高端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构建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健康养老、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携手大湾区城市共同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精品路线,把汕尾打造成大湾区的“康养中心”。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打造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积极引进粤港澳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施更优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人文交流,完善社保制度衔接,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构建与大湾区对接靠拢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先行市,努力成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和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尾要充分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链接”功能,主动承接深圳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推动汕尾与大湾区城市群有机融合,推动形成产业联动、交通互通、政策衔接、公共服务匹配、发展环境优化等五个一体化,使汕尾成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要争当深度融入大湾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先行市,成为大湾区全面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营商环境高地。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营商环境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市场法治环境、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服务平台实现基本统一,促进人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无障碍流动,营造富有弹性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实现与大湾区机制“软联通”。对标大湾区出台更加优惠的便利措施,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人员车辆货物往来便利化,营造更具竞争力、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企业同等适用产业支持创新支持等配套政策,争取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探索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七是要争当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示范区先行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抢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及深汕对口帮扶的载体平台、体制机制优势,探索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与区域合作的“飞地经济”模式,更加主动承接深圳城市功能疏解以及产业外溢转移,更加积极配合深圳发展诉求与协作要求,在大力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深圳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凤凰访谈:将汕尾建设成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既是省委省政府的期待,也是全体汕尾人民向往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目标。“奋进靓丽明珠”应该着重于哪方面“奋进”?

燕雨林:我认为,汕尾实施“五大战略”有利于推动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建设。

一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客中心”。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照“创客为本、创新引领、文商旅结合、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立足汕尾的“山、水、人、文”基础和产业特色,瞄准深汕特别合作区、红海湾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发挥香港、深圳的创客文化优势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通过营造空间、打造环境、赋能政策、完善服务,充分利用香港特有的国际区位和国际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创业团体、科研机构等各种优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资讯共融的大平台,从而构建完整的创客生态圈和特色小镇产业链,打造国际化、生态化、社区化、智能化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客中心”,从而形成与香港“服务创新中心”、广州“知识创新中心”、深圳“技术创新中心”、珠三角“制造创新中心”分工协作的格局,使汕尾完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体系,实现汕尾“融湾”战略目标和创新发展。

二是重振“旅游兴市战略”,践行全域旅游,打造“湾区之翼、休闲之都”城市IP。加强滨海休闲旅游业对汕尾新区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依托红海湾、金町湾、品清湖、马宫、鲘门、遮浪半岛等地标,大力发展特色海岛、游艇旅游等滨海休闲度假产业,温泉养生、海洋康体等滨海健康养生产业,海上运动、沙滩运动等滨海运动产业以及以汕尾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特色的滨海文化旅游产业。优化提升滨海旅游业,打造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具有汕尾特色的超级城市IP。

三是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珠三角东翼“新制造中心”。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充分发挥海洋海岸线优势,把加快培育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通过大平台建设、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推进,努力培育千亿级的海洋产业;另一手要立足汕尾原有基础,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对标大湾区构建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汕尾市现有产业基础,择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海洋经济、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谋划布局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引进、产业运营商引进、专业研发平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引进等方式,主动对接大湾区优势企业,深化“总部在大湾区、生产基地在汕尾”“前店后厂”等产业协同共建模式,接受以深圳为主的大湾区城市产业外溢辐射带动,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公平服装”、“可塘珠宝”、“碣石圣诞品”、“鹅埠鞋业”、“甲子五金”和“梅陇金银首饰”等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镇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专业镇向特色小镇业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集群,以创新推动汕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及景观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打造环珠三角“美丽乡愁风情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重点问题,瞄准短板弱项,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农业”、“旅游+渔业”等创新产品模式,重点推动扶贫重点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提档升级,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汕尾农村成为“安居乐业好家园,美丽乡愁风情区”。

五是实施“中心引领”战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造粤东“现代化滨海新城”。以汕尾新区三个起步区为基本框架,推动中心市区“东拓、西延、北扩、中优”,提升市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力。东片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向红海湾和赤坑、可塘扩展,升级改造汕遮路,推动红海湾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做大城市“块头”。西片以“一港一湾”为重点,加快罗马广场至金町湾滨海景观大道、工业大道西段、新衢路建设,升级改造汕马路,推进马宫中心渔港和金町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北片以红草园区为载体,加快市区与海城双向聚合发展,加快海汕公路升级改造。中部以新中轴线规划建设和环品清湖综合整治开发为抓手,启动新中轴线海绵城市建设,加快碧桂园至罗马广场路段升级改造,实施环湖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环品清湖排污口截污、避风塘清淤疏浚、防波堤改造和非法经营场所清拆,加大力度推进品清湖污染源清理整治,建设最美母亲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完善财政、土地、社保、教育等配套政策,积极有序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凤凰访谈:汕尾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奋战三大行动,奋进靓丽明珠”为汕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圳市的对口支援下,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汕尾崛起、建成靓丽明珠指日可待。这个发展过程需要那些“硬件”与“软件”作为其发展的保障?

燕雨林:在强化发展保障方面,可以归纳为“四线出击”——

一是要加快打通融湾交通线,彻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广汕高铁、深汕惠高铁、深汕城际列车等高铁网络建设,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公交客运体系建设,配合深惠城际轨道东延、惠深沿海高速东延、珠东快速、深汕水上航线四大通道,打造深汕一小时工作生活圈;加快开通深惠汕海上客运航线,积极推动深汕通用机场开发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港口群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汕尾新港区10万吨级、湖东港区10万吨级、小漠物流港、鲘门港区等一批深水泊位码头及航道建设,全面融入珠三角核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

二是要加快建设蓝色风景线,大力开展岸线规划整治工作。统筹岸线开发利用,根据岸线的功能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明确各类功能岸线的开发和管控要求,合理安排城镇、港口工业、旅游、农渔业、生态和特殊利用等不同功能的岸线布局,形成岸线分类管理、有序开发、持续利用的格局。坚持“多规合一”“一图严管”“三生共融”,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与海岸线功能有机衔接,提高海岸线空间利用质量,确保每一寸海岸线都在规划指引下使用。加强自然岸线保护,确保自然岸线不被随意开发,优化自然岸线保有格局,严格控制围填海的岸线使用。继续加强实施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使品清湖成为汕尾市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优质城市名片。

三是要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陆地生态建设。严格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区管制,全面实施红线区开发活动分区分类管理,加大对各海洋牧场的建设督导力度,引导和企业、社会资本加入到海洋牧场的后期管理、经营中去。加强陆海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汕尾龟龄岛、遮浪岩海岛等海岛的保护和修复试点工作,推动海丰红树林滨海湿地的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扎实开展森林、湿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保护和修复工作,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四是要努力夯实创新起跑线,围绕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实施新一轮“明珠人才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深入实施汕尾“红海扬帆人才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汕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实施新一轮的“明珠人才计划”,加大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弥补产业技术人才短板。继续寻求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汕尾理工科大学建设,引进外地理工科大学前来开办分校,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本土高层次人才。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统筹】陈忠群

【访谈整理】钟本佳 刘嘉瑞

【编辑】麦增源

[责任编辑:麦增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