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新基建丨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毕亚雷:就地做活,从产业链上寻找“新基建”带来的机会
广东
广东 > 滚动新闻 > 正文

凤观新基建丨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毕亚雷:就地做活,从产业链上寻找“新基建”带来的机会

编者按:

战“疫”硬仗还在继续,“疫”后引领经济复苏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央近期先后五次提到关键词——“新基建”,各地政府陆续发力,把“新基建”作为引领经济复苏的杀手锏。广东省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7000亿元,其中高铁、特高压、5G网络、新能源等新基建项目打头阵。

“新基建”是什么?新在哪里?如何帮助中国经济实现短期稳步增长和长期提升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新的产业机会?与之前的“旧基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些规律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凤凰网广东推出《新基建•新未来》系列访谈,对话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湾区商会协会及企业家,全面解码新基建;共同探讨如何抓住新基建,引领“疫”后经济复苏和升级;帮助产业和企业拥抱新基建、发现新机遇、遇见新未来。

本次对话,凤凰网广东采访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企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看看他将如何为各会员企业解析“新基建”下的历史机遇。

凤观新基建丨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毕亚雷:就地做活,从产业链上寻找“新基建”带来的机会

据凤凰网广东了解,深圳市机器人协会(SRA)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2009年9月发起成立,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机器人行业协会。协会是由在深圳市从事机器人行业的企业、研发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行业性社团法人。会员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企业近500家,会员产值近1000亿元,是机器人领域会员个数和产值规模最大的地方性协会。

人工智能是“新基建”能够落地的重要抓手

自“新基建”概念提出以来,关于新旧基建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如何理解“新基建”,它与“旧基建”有何不同,与“新动能”又是什么关系,具体到产业领域该如何去解读?

在毕亚雷看来,与传统基建仅从基础建设角度进行投入不同,“新基建”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强的动力。尤其是随着5G、芯片、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相关行业也需要一些平台支撑,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产业集群、资源集聚等相关服务。

新旧基建虽有本质不同,但毕亚雷认为,实际上,“旧基建”与“新基建”耦合得非常紧密。“新基建”可以看作是过去“铁公基”建设的一次产业升级,同时也是与“新动能”紧密结合的一项新国策。

具体到机器人产业领域,毕亚雷表示,机器人技术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技术,其在产业应用方向上跟“新基建”的各个领域都紧密联系。比如,在这次疫情下,各类无接触式服务移动机器人广泛应用,结合人工智能,成为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刚需。“机器人、人工智能更是‘新基建’能够落地产业、落地民生、落地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风口已至,机器人企业要善于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如果说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是“新基建”落地的重要抓手,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新基建”催生了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巨大的应用场景。

毕亚雷表示,“新基建”必然以创新引领作为基本特征,其创新技术,如5G、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都将成为引领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机器人产品逐渐成为产业和服务业的刚需,我们也看到,众多会员企业都快速响应,集成研发,生产出各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未来当人类再遇到新的挑战和难题时,其实是非常需要机器人、人工智能去做技术、产业的支撑。”

目前,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来说,已经明确迎来应用的风口,诸多应用都遇到了可以进行大规模商用的机会。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目标行业的应用知识,提供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他表示,这是给机器人、人工智能企业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就地做活,要在自己的产业链上获得机会

找准了风口,具体该怎么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呢?对此,毕亚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政策,国家政策是站在创新引领发展的高度上制定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企业应在其中找到契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

其次,会员企业要有开放思维,具体就是要把产学研用好用活。比如协会就号召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做协同创新,以开放的观念,广泛地与开放的机构,与上下游产业进行合作。创新引领、资源集聚、协同发展。“企业要加强产业链意识,以及跨界合作思维,为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源找到应用场景,最终实现价值。”

此次“新基建”建设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但毕亚雷认为,“新基建”本身不是一个现成的“大饼”,要想分享“美味”,企业一定要从自身业务出发,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结合“新基建”提供的机遇,从自己的业务出发,从产业链的逻辑跟规律出发,就地做活,在自己的产业链上寻找机会,在其他新基建相关领域创造机会。

【出品】凤凰网广东新闻中心

【撰文】胡晓

【校对】刘佳一

【审核】周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