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做9件大事 向国内一流医院迈进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1月16日上午,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2020年工作会议召开,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向阳在工作报告中这样提到。

向国内一流医院迈进,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要做这9件大事

111.JPG

“建高地、登高峰,筑网底、强基层,今年,东莞将打造‘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居民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地区)水平。”1月16日上午,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2020年工作会议召开,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向阳在工作报告中这样提到。

报告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东莞将成立健康东莞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将行动的执行情况纳入党委政府考核内容,并出台《健康东莞行动2020—2030》工作规划,研究制定适合东莞实际的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原则,形成工作合力。

333.JPG

如何实现“顶天”?

对标国内一流水平,推进医疗建高地登高峰

在2020年,东莞将打造“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顶天”就是建高地、登高峰,重点是建设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专科,要对标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创建标准,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争取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并发挥“龙头医院”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如何实现“顶天”的目标?叶向阳表示,将通过搭建共管共建平台、打造一流医学学科、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发展高端社会办医五大措施来实现。

其中,多家市属医院都将有大动作。如市人民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暨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广东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还将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国际医院。

通过引进知名医学团队,东莞将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还将打造市公立医院生物医药中心实验室,冲刺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5所区域中心医院错位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专科群和合理的人才梯队,服务能力达到市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基本形成。

全市还将培养医学领军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学学科骨干共500名。启动新一轮“东莞名医”评选,提高“名医”效应。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到2020年底,全市卫生人才规模与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分布趋于合理、统筹协调发展。

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全市将探索筹建市口腔医院,动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继续推动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市东部中心医院旧住院大楼改造项目和市中医院国医馆项目,市第九人民医院新建项目、市水乡中心医院(一期)项目投入使用。新的市中心血站建成并运营。推动市第七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建设。

在高端社会办医,东莞将吸引境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流的国际医院,支持和规范互联网医疗机构建设,促进人工模拟技术在医疗机构应用,鼓励建设人工智能(AI)医院,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2222.JPG

如何实现“立地”?

对标基本健康需求,推进医疗筑网底强基层

在“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立地”就是筑网底、强基层,提高镇街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将东莞的社区卫生服务打造成全国全省的优秀典范。

叶向阳说,其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家庭医生服务、推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升级。

全市将坚持“小综合,大专科”,加快镇街公立医院逐步向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等机构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发展。统筹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构建医疗机构新型层级关系。完善双向转诊的标准和程序,强化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今年,东莞将继续实施全科医生服务能力提升轮训工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儿科、眼科等常见病诊治能力培训项目。通过深化莞港医疗卫生交流合作,探索开展金牌社区护士培训项目,推进香港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探索与高校共建非直属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00张康复床位,打通社区居民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推进“医防融合”,开展“两病”人群筛查及高危人群干预行动,构建东莞市医防融合的慢病防控全民体系,稳步推进国家基层慢病防控管理专项能力建设工程——糖尿病管理专项。

如何提升服务?

对标深化改革部署,创新健康服务供给模式

今年,东莞将继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包括全面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岗位总量核定和全员聘用制度等。督促落实“4+7”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制度,畅通选药品进院渠道,全市医疗机构自主在省平台、深圳GPO、广州GPO采购临床用药。

在现有医联体的基础上,全市还将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二级、三级医院与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势互补,试行人、财、物统一调配和管理,逐步建立亲密无间的一体化医联体。探索对医联体实行门诊、住院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包按人头付费,实行住院按病种结算费用、门诊按其它医保支付方式结算费用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的模式,促使医联体内部机构从“重医疗”到“重健康管理”。

对于重点人群,将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好消息是,东莞将实施第三轮妇女“两癌”筛查,筛查补贴覆盖面放宽至参加社保满5年的适龄妇女。同时,全市还将深入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为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东莞将制定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能力三年(2020—2023年)提升计划,推进市中医药、市骨伤科、市老年病等三个研究所建设,启动20个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通过推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

链接

近年来东莞卫生健康工作的“五个可喜变化”:

在会上,叶向阳说,近年来,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资源向基层延伸、健康向全民惠及,走出了一条条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突出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可喜变化”:

一是市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高水平医院建设、区域中心医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联体建设、医养结合等一批民生实事相继实施,“两癌”筛查、“唐氏”筛查、香港金牌家庭医生、“一码通用”等一批服务品牌纷纷亮相,市民健康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14岁,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各项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是深化综合医改渐次突破。深化综合医改不断往深层次、关键领域推进,GPO集中采购药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综合改革、促进社会办医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被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促进社会办医被省列为创新典型,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特色”之路,为国家和省综合医改创造了“东莞经验”。

三是行业社会地位不断跃升。卫生健康行业发生重大变化,行业规模、技术能力、学术水平、健康科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健康对广大市民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事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持续聚焦关注,广大市民对卫生健康服务的认同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市卫生健康局连续两年保持优秀市直单位称号。

四是卫生健康工作者幸福感、自豪感显著增强。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出台政策对援助援外干部给予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称待遇。连续4年开展“暖心工程”走访调研高层次人才活动,实施“东莞名医”“东莞医学领军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学学科骨干”评选,2017年高层次人才开始净流入,初步实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成功举办四届“最美医护”评选活动,本系统典型频现,“好人”云集,“模范”辈出,精神文明之花在系统内外满园盛放。

五是干事创业氛围初步形成。创新开展“我的故事我来讲”党建主题活动,讲新讲好行业故事,增强党的组织生活吸引力、感染力和创新力。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市属公立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共谋发展大计。举报投诉信件、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连年下降。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系统风气正、人心齐、干劲足,形成了上下一心、朝气蓬勃的大好局面,凝聚了深化改革加快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责任编辑:罗嘉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