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广州各大图书馆蜕变,向文化综合体转型


来源:大洋网

说到图书馆,你会想到什么?一排排的书架,一桌桌的读者?轻微的脚步,小声的问询?当然,这些都是一间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不过在今天的广州,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正在拥有比这多得多的变化:可以看书,可以上课

黄埔区图书馆瑜源分馆时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和家长乐在其中。(黄埔区文广旅局供图)

排头兵报告68

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新实践

说到图书馆,你会想到什么?一排排的书架,一桌桌的读者?轻微的脚步,小声的问询?当然,这些都是一间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不过在今天的广州,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正在拥有比这多得多的变化:可以看书,可以上课,可以办展览、看演出,还能谈融资、搞路演。它们成了无门槛的公共空间,成了市民客厅的延伸。这种以“文化综合体”形式呈现的“平台化”转型,正在广州大街小巷的众多图书馆中迅速扩散,而且越来越为市民和游客所欢迎。

本文试图探讨,这种由顶层设计和基层演化共同促进的图书馆形态变化,是否可以预示未来图书馆乃至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发展方向?“广州经验”是否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可复制性,是否能在更广大的范围里推广?

瑜源儿童剧团正在演出《菠萝蜜奇遇记》

这,是公共图书馆吗?

每周三,到图书馆赴一场童话之约

每个星期三的傍晚,位于科学大道科汇金谷3街2号1楼的“瑜源儿童剧团”都会早早挤满人。笑嘻嘻的团长龚迈程和他的同事们一道,放下收在图书馆大厅一边架空层下的大投影屏,在人群中穿梭着安排即将开始的节目。

18:30,节目准时开始。身份各异、形态多样的童话人物出现在大厅里。和他们几乎脸贴着脸、或坐或站在阶梯式看台的孩子和家长们,嘻嘻哈哈地乐起来。每段节目都不长,一个小节演完,龚迈程和同事会用轻松通俗的语言给观众们讲童话剧的各种小知识。好奇的观众经常走到演员中间,问这问那。

19:30,这个被称作“我们的星期三”的互动式小剧场演出结束。有的观众转身回家;有的留下来看书;还有的在柜台要一杯咖啡,坐在门外的小花园中,看着逐渐浮起的夜色。

龚迈程的另一个身份,是馆长。实际上,这个藏在商务楼群间的剧场同时也是黄埔区图书馆瑜源分馆以及区文化馆瑜源儿童分馆,拥有阅览席位80个,藏书15000册,为周边4万多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公共阅读服务。图书馆今年9月3日开业,到10月底共接待读者26725人次。

带着孩子看完《神奇兔妈》亲子剧,一位妈妈直呼“很有教育意义”:“宝贝看完后跑过来和我拥抱,还深情地说‘妈妈我爱你’。超级感动!”另一位家长则表示:“这种小型的戏剧表演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嘈杂,小朋友很喜欢,结束后不仅可以小憩,还可以亲子阅读。”

海珠区素社街“瑶溪书屋”实现市、区、街图书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社区里的一间书吧,温暖了一条街

“瑶溪书屋”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海珠古名胜瑶溪,以及它的“二十四景”。记者在这里用身份证借了四本书。馆内的服务员小姑娘说,你不用跑回这里还书,在家附近的任何一间公共图书馆都可以还。

听它的口号“一间书吧,温暖一条街道”,好像这只是一个属于这片社区的文化空间。该图书馆所在的海珠区素社街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已实现市、区、街图书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依托广州总分馆体系,可以把最新、最流行、最实用的书籍第一时间放在图书馆。

人性化的服务是书屋的特色。它提供早10点到晚10点12小时无缝服务(周一闭馆),除了传统的阅览,还安排了视听鉴赏区、水吧等,每月组织读书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瑶溪书屋采用的是第三方营运模式。街道通过招标方式引入公司管理。按约定,书屋内外部的硬件、书籍等由街道一次性投入,公司可在书屋预置位置上,销售一定规模的饮料和零食,用于营运过程中书屋的水电、人工费用等开支。

黄埔区图书馆万科山景城分馆活动现场。(黄埔区文广旅局供图)

老港区图书馆,与家综中心是一家

黄埔区黄埔街地处临港经济区,是一个人口高密度城区。黄埔区图书馆黄埔街分馆就位于黄埔街道文化站内。

2016年,黄埔街投入财政资金约60万元,对阅览室、儿童阅读室等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和与市、各区图书馆通借通还。黄埔街文化站站长何丽红说,只要凭有效的身份证件,就可以在这里免费阅览。附近的学生们,放学最爱来这里查资料和做作业。

一楼进门右手边的大厅里,是家庭综合服务的柜台。二楼与图书馆相邻,是几间课室,舞蹈课正在进行。实际上,这里就是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图书馆、家综中心、志愿服务多项功能集成在一起。每间房门额位置写着“体验舱”“机械舱”“升帆舱”的字样,告诉大家,这里是黄埔老港区域,轮船、大海、水手是这里最闪亮的文化底色。

园区里的图书馆,打破企业“围墙”

黄埔区图书馆华新园分馆是广州东部首个企业园区分馆,也是区里首个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示范性分馆。它整合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和企业园区公共服务内容,提供政策发布、产品展示,商务交流、技术对接、项目申报、政策、金融等各类与园区服务相关的延伸服务,惠及园区11000多创业人才及周边数万居民。创新园总经理刘崇孝说,图书馆给园区里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文化附加值很高的公共空间。依托图书馆做的“华新大讲堂”“华新小课堂”已成品牌。企业的产品发布、路演,也常假座这里进行。由于图书馆的开放性,成为园区里分散在各自“鸽子笼”里的企业“聚拢”的平台。

赞!企业与图书馆一同壮大

在本月12日-14日于广州举行的“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9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上,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文化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教授表示: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一。广州引领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也引领了世界公共文化发展方向。

评价极高。

举凡谋事,首要纲举目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建设,要做到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高站位和通盘考量,也即“制度保障”。

图书馆制度体系建设领跑全国

据广州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彭小群介绍,2015年5月1日,广州颁布实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明确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创新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全面规范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行为,首次在地方立法中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等人均指标。

2015年12月,《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颁布,对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对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作出了整体设计,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建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随后,又陆续出台了《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随之,广州在图书馆建设上,有的放矢地投入“真金白银”。数据显示,仅2018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财政总投入4.51亿元,文献购置费9359.24万元、总建筑面积40.58万平方米、馆藏总量2446.23万册(件)、年新增藏量294.85万册(件),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73.11%、33.63%、62.06%、58.31%、24.52%。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含分馆)216个,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力争2021年超过60万平方米。

海珠区“瑶溪书屋”采取第三方营运模式

量化效能指标让投入变成品牌口碑

公共服务不能用纯商业的眼光考量,但也不能不算经济账。《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对注册读者率、人均外借纸质信息资源量、人均访问图书馆次数、参加图书馆活动人次、数字信息资源利用量五项服务效能指标做出量化,为科学核算政府财政投入与产出、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提供了标准规范。

近年来,广州在图书馆建设上的投入,扎扎实实转变成了服务、品牌和口碑。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进馆人次达2427.18万,外借册次2868.19万,累计注册读者量317.47万,通借通还外借文献量270.75万册次,较2014年分别增长91%、148%、105%、971%。据测算,去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册均外借成本比2014年下降30%,服务投入产出效益明显。预计今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外借文献量将超过3000万册次,到2020年将基本达到常住人口人均外借文献2.3册次的目标。

建成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55个

广州“图书馆之城”构建的,是一个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其他服务点为延伸,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网络体系。这种体系既能发挥资源聚合优势,又有利于将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中,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在总分馆体系框架下,广州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建成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55个;从2018年至2019年7月底,累计社会资金投入超过6700万元。

通常情况下,公共文化是需要“补血”的。但广州的总分馆图书馆体系,却创造性地实现了“造血”功能,让人看到“孵化器”的影子。

2014年,广东拓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瞄准图书馆智能设备领域。恰逢黄埔区图书馆新馆香雪馆进入筹备阶段,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截至今年,拓迪科技携手黄埔区图书馆共建成1个区域总馆、2个直属分馆及26个分馆。在与黄埔区文广旅局、黄埔区图书馆的合作过程中,拓迪公司也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期,该公司研发了总分馆设备管理、信息发布、物流管理综合管理平台,计划在黄埔应用并向全国推广。

黄埔区图书馆黄埔街分馆

2016年,黄埔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试点启动,创新“政府主导+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分馆建设模式。广州思想者咖啡管理有限公司主动提出让民企参与图书馆建设运营。2018年10月,企业与万科合作,运营其第一家企业图书馆分馆——万科山景城分馆,向市民读者提供文献借阅、阅读推广、互动课程等多种社区活动。目前该企业参与黄埔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分馆已有3家。公司负责人表示,与图书馆的合作,为品牌延伸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增强了传播效果。

基层思考

孔少华(黄埔区图书馆馆长)

“一馆一策”全社会参与

我们的分馆建设按照“一馆一策”原则,创新“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模式,模式和经验已向全国推广。截至2019年10月,全区与社会力量共建的分馆就达15个。

通过探索这种“共建、共管、共享、共融”的方式,希望能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发展,打造可复制和推广的图书馆总分馆制“黄埔模式”,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长远发展提供文化软支撑。

专家点评

方家忠(广州图书馆馆长)

从大众服务到分众服务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图书馆人气出现流失,所以大家都在转型。广图对业界的引领主要是在服务方面,也就是从传统功能向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服务项目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变化,比如馆里的多元文化馆、纪录片中心、绘本馆,就不是传统的设置。图书馆从传统的大众服务发展到今天的分众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区分主题的、专业的分析。广州有全国最好的制度设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它的优势。不过当前也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更充分地发展。

[责任编辑:林晓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