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对话|樊志强:“中国海鲈之都”称号将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凤对话|樊志强:“中国海鲈之都”称号将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珠江水奔流入海处,是绵延百里的沃野。西南一隅的珠海市斗门区,四季温润,风光旖旎,河涌与海水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与冲积土。这里荔丹蕉黄、鱼虾满塘,是远近闻名的水产与蔬果之乡。

近年来,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斗门农产品“走出去”和农业整体提质升级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11月7日,经过严格评审,“中国海鲈之都”国字级殊荣花落珠海。9日,第三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也在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拉开帷幕。

一系列海鲈盛事,对助力湾区特色经济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建设,充分展示珠海市海鲈产业的新成果,进一步提升海鲈之都的产销能力和知名度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白蕉镇副镇长樊志强接受凤凰网广东的专访

9日中午,在第三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的现场,白蕉镇副镇长樊志强接受了凤凰网广东的专访。他坦言,“中国海鲈之都”的荣誉称号是品牌的象征、质量的结晶、价值的体现,可以有效地带动白蕉区域的经济、文化不断地发展,“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作为分管农业、农机、气象、科技、种(养)殖等方面的白蕉镇领导班子成员,他也向凤凰网广东揭秘了白蕉海鲈为珠江流域四大名鱼之首的原因:“勤换西江水,投喂鲜鱼仔”是斗门海鲈养殖技术的核心。

从精准扶贫到未来发展,樊志强侃侃而谈,提及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养殖标准体系,他坚定的表示,目前白蕉镇正在开展的是整个质量监管体系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体系建设在2020年完成,“会努力做到让消费者‘买得称心、吃得放心’,切实保障‘舌尖上安全’。”

“中国海鲈之都”称号对白蕉海鲈产业有四点利好

凤凰网广东:首先恭喜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国家级称号。白蕉镇又是珠海海鲈的核心产区,这项殊荣却花落珠海,在您看来,对白蕉镇海鲈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利好?

樊志强:从白蕉镇获评“中国海鲈之乡”到珠海获得“中国海鲈之都”这个荣誉称号,我们足足用了10年时间,也证明海鲈这个产业在珠海发展壮大起来了。海鲈成为在珠海区域经济要素的组成部分,更显海鲈产业在珠海农业经济的带头作用,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国家级称,将会在4个方面助力对白蕉镇海鲈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海鲈之都”的荣誉称号在全国内极具特色的,是品牌的象征、质量的结晶、价值的体现,提升了白蕉海鲈知名度和信誉度,可以增加该产品的销售,从而有效地带动白蕉区域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就是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白蕉海鲈在文化上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国家级称号后,当这种产品在市场上不断地宣传推广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促进了珠海的文化发展,并且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珠海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再次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国家级称号后,珠海海鲈这个品牌成为了质量、特色、信誉的保证,的产品往往更容易在被消费者接受,这样产品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有力地提高市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争取更加有力的地位,提高自身的产品的竞争能力。 

最后就是更容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由于“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消费者容易在心中对这些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并且更加容易对这些产品产生信赖和购买的欲望,这样在无形之后就与消费者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从而更加容易培养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

“勤换西江水,投喂鲜鱼仔”

凤凰网广东:白蕉海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特产”,也帮助斗门区获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我们很感兴趣的是,以白蕉海鲈为代表的珠海海鲈在品质上跟其他沿海兄弟城市所产海鲈到底有什么不同?特色体现在哪里?

樊志强:海鲈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沿海,为太平洋西北沿海特有种,目前,天然海域海鲈已经不能形成规模捕捞产量,均为人工养殖。白蕉海鲈为珠江流域四大名鱼之首,适合在多种水域养殖。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磨刀门到崖门之间,咸淡水交汇,河道纵横,终年热量、水量丰富,水质清新,而且水温长期处在其最适宜的范围,所以海鲈比其他产区的生产期更长,且更有利于成长。“勤换西江水,投喂鲜鱼仔”是斗门海鲈养殖技术的核心,类似于天然环境,又有人工驯养的优势,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佳。

白蕉海鲈同其他产区的鲈鱼比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特点。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着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不仅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某些指标比国家标准还严格,所以白蕉海鲈的美味是有质量安全保障的。

生产模式:企业+合作社+养殖户

凤凰网广东:我们观察到珠海鲈鱼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带动大量养殖户和本地渔民走上致富之路,可以看做是湾区精准扶贫的特色模式之一,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樊志强:白蕉海鲈的养殖成本比较高,饲料、电费、种苗、塘租,每亩的养殖成本高达6万,为了帮助养殖户发展海鲈产业,在白蕉逐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生产模式,企业提供饲料,甚至提供电费、种苗费,采用订单的模式帮助养殖户开展海鲈养殖,为了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部分公司还采取了保底价的订单模式,区政府也相继推出了价格保险和白蕉海鲈养殖风险保险项目,完善提升抵御台风、洪水等自热灾害和病毒、细菌等感染能力,我认为也是精准扶贫的特色模式之一吧。

投资数千万 切实保障“舌尖上安全”

凤凰网广东:据了解,白蕉镇的水产养殖业面积6.3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海鲈年产量占全国的47%。特色品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2.4万亩,2018全年总产量达9.6万吨,产值达15.36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鱼种、饲料、渔药、流通、加工、质量安全、品牌塑造、技术服务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在未来,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养殖标准体系?

樊志强: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优质、安全、卫生的无公害水产品已被列为消费者追求的首选目标。海鲈作为珠海市名优特产品,一直得到珠海市和斗门区政府的扶持引导和保护,早在2006年和2007年,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珠海市农业局共同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白蕉海鲈的养殖技术规范》和《白蕉海鲈》这两个珠海市农业地方标准,宪善了标准体系,建立了长效发展机制。

近年来,白蕉镇也加大质量安全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养殖户进行质量安全教育,针对水产养殖业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特点,以及养殖者缺乏安全合理用药知识的现状,指导养殖者正确使用渔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2017年,白蕉镇建立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免费为养殖户进行上市前质量检测,保障白蕉海鲈的食品安全。目前白蕉镇正在开展的是整个质量监管体系和溯源体系的建设,对每个鱼塘编码进行数据化管理,包括苗种来源、养殖养殖管理、病害防治、检测情况等,使白蕉海鲈养殖各个环节都源可溯,有据可查。体系建设在2020年完成,同时在明年还投入2000万元对部分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采用进排水分离,微生物调水的形式减少养殖病害,提升水产品质量。让消费者“买得称心、吃得放心”,切实保障“舌尖上安全”。

[责任编辑:张子翔]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