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山:布局高精尖项目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

截至10月底,三角镇民森产业园已有22家科教培训、检验检测认证、新一代信息科技等企业落户。

中山破解“小散乱” 突围“大平台”布局高精尖项目,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图为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截至10月底,三角镇民森产业园已有22家科教培训、检验检测认证、新一代信息科技等企业落户。

继德国百年检验检测认证机构VDE、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项目落户之后,中山市产业平台三角园内的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近日又迎来了一家国际检验检测机构——美国UL认证机构。截至10月底,民森产业园已有22家科教培训、检验检测认证、新一代信息科技等企业落户。

在中山南部,位于板芙镇的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下称“智装园”)今年也迎来了项目落地关键时刻。近日,中山莱博顿卫浴有限公司在该智装园投资4.5亿元建设总部基地项目在这里奠基开工;同一天,加拿大CCL集团与板芙镇政府签约,拟投资1.3亿元在智装园建电子智能标识项目。

此时,距中山市政府印发《中山市产业发展平台名单的通知》、布局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等九大市级平台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受土地瓶颈、各自为“镇”、产业园区“小散乱”、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之困,中山这个土地面积全省倒数第二的城市,事实上早已启动“天花板”破局的尝试,进入从招商到项目落地的逻辑重塑阶段,而对工业园进行“洗牌”整合、设市级平台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项攻坚之举。

在日前召开的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重大平台建设再次被提及。会议强调,要认真做好“重振虎威”系列调研,围绕如何长短结合破解制约中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找准症结、精准施策。破解“小散乱”的“大平台”逻辑,在新环境下如何演绎?期待找到发力点的中山,找到更高效的解题方式。

“洗牌”工业园

事实上,对“小散乱”工业园的整合提升,中山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

2001年,中山市提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促进工业进园入区”方案,企业入园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动力,工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超40个。然而,园区缺乏规划引导、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所带来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有什么项目就装什么项目,产业的规划、配套的服务都比较薄弱。”伍家汉是小榄一家灯具配件企业的负责人,曾经见证了十几年前工业园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而今在准备扩大生产、寻求产品转型升级的产业链高端配套时,却发现了瓶颈:“居住条件、交通环境、创新平台等要素的缺乏,对招引人才和项目都是个大问题。”

不仅如此,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资源不足和低效利用同时存在,项目落地困难重重、发展增速放缓、后劲不足等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2014年,《中山市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出台,是近五年来中山工业园区整合的1.0版,其主要目标是对全市现有44个工业园区进行“洗牌”。

根据方案,各镇区通过扩、消、并、转对工业园区进行整合,除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以外,原则上每个镇区最多保留1个工业园区,市级产业发展平台可不计入。确定保留的工业园,将纳入“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广东中山工业园”两大管理体系。彼时,中山市市级产业平台有四个,分别是坦洲镇第3工业园区4期、南头镇阜沙镇经济协作区启动区、民众镇保税园区和神湾镇旅游产业服务集聚区,分布在中山南部、西北和东北镇区。

时隔3年,深中通道开工建设给中山带来了不一样的区位价值,中山组团发展模式正式被提出。而作为各组团的重大抓手,中山对工业园和产业平台的管理再次进行调整,提出九大市级平台的思路,总规划面积达153平方公里。

“这不是单一的生产型园区,我市统筹这个产业发展平台,是为了破解产业发展小散乱等问题,将建设产业平台作为组团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方案出台时,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台将按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推进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平台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未来将集中要素资源对平台进行重点开发,最终形成支撑大项目发展的大平台。”

这是中山“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产业发展平台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代表了该市统筹土地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改革决心。但这并非意味着问题的终结,而是破题的开始。

破解“先天不足”

从区域上看,中山各组团都分别有市级平台作为产业抓手;从类别上看,高端/先进制造成为各组团的重点,九大平台中有六大平台将其作为项目建设重点;健康医药类别次之,是5个市级平台的重点招商对象,另外新能源、新材料、精密制造也是多个市级平台建设的重点领域。

向“高精尖”项目倾斜,几乎成为市级产业平台的共识。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自九大产业平台设立后,各组团“抱团”招商的动作频繁起来,而高端项目的引进也在翠亨新区、板芙园等园区多有体现。但无法规避的是,土地瓶颈和创新平台不足,是中山驱动重大平台发展的两大难题。

九大产业平台脱胎于专业镇经济的工业发展,原有的配套不足问题在今天尤其成为发展掣肘。观察中山目前的市级平台可以发现,靠产业平台内部孵化、大企业裂变等方式内生发展起来的规模企业,是相对有限的。换句话而言,尽管中山市级产业平台从外延上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但普遍缺乏高端的创新机构和服务配套,对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企业吸引力也比较有限。

对重大创新平台的渴望,在东部组团的产业平台配套布局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诸如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山翠亨科学城等的建设与规划,便是中山重大平台对创新服务配套的重点布局。当前,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有20余个优质项目入库,涵盖机器视觉应用、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等领域;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也提出围绕打造一个分院、一个药学院、一个产业化服务平台、一个研发型企业孵化基地、一个产业创投基金的定位,计划依托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先进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翠亨科学城也公示了城市设计方案,下一步是如何将蓝图变现的问题。

而对于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中山市在推进“三规合一”过程中,今年也明显加快了完善土地政策的步伐,出台了系列文件逐一破解发展难题。时不我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资源和要素流动正在提速,中山摸清土地“家底”之后,如何进一步统筹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还要加快推进。

“大平台”与产业集聚新效应

今年8月,美国UL认证机构主动与三角镇招商工作人员联系,经项目团队、UL中国区负责人、UL高级总裁分别多次实地考察,已达成进驻意向即将落户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

这是产业集聚的体现。自检验检测项目陆续在三角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落户后,在两年时间内产业园已有22家科教培训、检验检测认证、新一代信息科技等类型企业入驻,在已有10家企业进驻运营的基础上,今年10月又迎来了8家企业竣工开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企业进驻后总投资额超9.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9亿元,年税收超1.6亿元。

以“高精尖”入手抓资源统筹、强创新配套,与中山同样面临工业园发展新难题的东莞市,以松山湖模式给中山的产业平台构建、管理提供了经验。自2015年9月松山湖获批建设国家自创区后,松山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高新区排名进入前20名。而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也颇具借鉴意义:由于松山湖现有的土地资源和增量空间不足以支撑园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松山湖提出与周边镇共建“大园区”的方案,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

当前,松山湖片区积极开展园镇共建科技园区工作,研究形成了松山湖与周边6镇协同创新工作方案。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建设“飞地”科技园、“离岸孵化器”等利益分享模式,根据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和创新驱动要素,从共同申报科技成果奖、申请区域合作示范项目、联合产权交易等合作项目入手,探索研究松山湖片区科技联动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值得注意到是,从2017年开始,东莞提出用两年时间,在松山湖片区一园6镇干部中开展挂任职交流,如松山湖领导班子成员挂任周边,6镇党委副书记,周边6镇的书记挂任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等,以此来加快推动工作。

这也是产业发平台发展的一个思路。在重塑发展优势的今天,重点平台、大产业园被作为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承载了深中通道语境下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站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本面上,如何再造新的后专业镇时代的产业集聚格局,期待中山在突破土地瓶颈和创新短板过程中找到答案。

■对话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

对阻碍发展的重点环节进行突破

如何更好更快推进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认为,要强化服务要素和土地资源统筹,并选取部分重点平台,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理顺机制体制,打破发展阻碍

南方日报:近年来,中山提出在全市层面统筹九大市级产业平台,您认为,这跟过去的招商模式有什么不同?

万陆:在改革开放初期,专业镇模式下中山展现出很大的活力,因为镇级基层政府能紧贴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服务到位、响应迅速。在市场自发机制以及基层政府的引导下,相同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专业镇和产业集聚。

不过,经过多年发展,这个模式到现在已经相对落后。该模式下企业规模较小,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此时就需要通过打造重要发展平台来促进产业升级,中山推出九大市级产业平台的举措,目的就在于此。

市级产业平台是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设计。在顺应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理顺管理机制体制。从深化改革入手,甚至大破大立。改革就是要动“蛋糕”。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专业镇的模式虽然功不可没,但是也形成了固化和分割,使得中山的发展在镇与镇之间形成阻滞。九大市级产业平台的机制设计,需要着重突破这些发展阻碍。

南方日报:那么在如何好打造发展平台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万陆:我认为打造好发展平台,主要要解决的是统筹问题。中山市级层面应该着力对服务要素和土地资源进行统筹。产业转型升级除企业自身的努力,对政府的统筹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向未来更优更好的工业,一定不是在村镇,而是在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和城市区域。这就需要市级层面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向城市水平看齐。不仅仅是生产性服务设施,还要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这些都是镇区以及无法统筹的。

另外是对土地资源整合。要把碎片化的土地进行重新整合,让部分低端小散企业退出土地,为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腾出空间,这一系列的整合是镇区完成不了的。必须要更高级别的市级统筹。

所以,打造好产业平台,关键需要统筹好相关服务要素和土地资源,提供更高层次、更强有力的统筹。

优先打造重点平台形成增长极带动效应

南方日报:在具体的平台打造上,有没有中山可以参考的案例?中山可以从其中学习和借鉴哪些经验做法?

万陆:东莞松山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首先是要有战略定力,松山湖不是一天两天做出来的。同样,中山这九大发展平台也应该有战略定力。要一两年内出成果不实际,所以定下产业目标后,不要反复变化,不要盲目跟风。

其次,松山湖在城市建设上也下了功夫。新一轮的产业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园区,要提供满足高端要素集聚的软硬件条件。

再次,松山湖对接的目标非常明确。由于临近深圳,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直指深圳。所以在城市建设、营商环境、行政管理都是对标对接深圳,最终才能落到产业对接上。中山要对接深圳,也可以参照上述做法。

最后,要有重点打造增长极。松山湖是东莞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带动作用明显。中山现有九大发展平台,优点是发展均衡,照顾到全市各区域发展,但是这样也会造成缺乏重点,龙头带动效应不强。

南方日报:您觉得中山可以选择哪些发展平台优先突破?

万陆:九大平台都要发展,但在目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着重选择几个条件较好、区位优势较凸显的优先发展,重点打造出几个发展平台,形成增长极。同时,体制机制改革也可以在重点区域先行先试、进行突破。

比如,从中山市产业平台布局图可看到,东部的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三园基本连成一片,规模相对较大。火炬是国家级高新区,而翠亨与深圳前海隔海相望,深中通道进入中山首站就是在翠亨。可以利用上述3个发展平台,适当进行突破。

第一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如在翠亨新区是否可以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向深化改革要发展动力。第二是要对阻碍中山发展的重点环节进行突破。比如土地约束发展的问题,其实佛山、东莞也曾经面对这些情况,但是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等,进行了突破解决。中山也应该选取上述区域进行重点突破,形成示范效应。第三是在资源引进对接上有所突破。利用深中通道等发展机遇,与深圳对接,尽可能多地对接深圳高端资源要素,形成集聚。

[责任编辑:罗嘉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