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访谈|魏华:未来陶艺与建陶的融合会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凤凰访谈特邀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解析陶艺与建陶融合的和荣幸。

设计助推智造,建设“设计之都”。

设计是提升工业制造的重要利器,而工业设计又是提升陶瓷品质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好设计力量助推制造业升级成为禅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用设计链接文化和产业,让陶艺和建陶企业探索“设计+文化+产业+旅游+艺术+创意”等的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佛山成为粤港澳湾区设计高地。

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于10月19日正式举行。15项主体活动,涵盖会展、商贸、文化、旅游、美食、比赛等多个领域,国内外设计力量汇聚禅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设计盛宴,为建设“人文湾区”贡献禅城力量。

凤凰访谈特邀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以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的契机,解析禅城陶艺与建陶融合的可能性。

凤凰访谈

凤凰访谈:石湾杯是我们陶艺建陶设计周的一项品牌活动了。您又是“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的策展人,对设计周的感受肯定又不一样了,您对今年的陶艺设计展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魏华:石湾杯的跨度已经有十年了,09年我们就开始做石湾杯,到今年刚好是整十年。今年政府也在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举办了2019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而“石湾杯”的选取点也是强调设计,强调年轻人的创意,强调与时代的结合。从这一层面来说,我觉得其实我们的出发点跟政府的倡导的设计周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一个契合度,所以说今年的“石湾杯”大赛有70多所院校的师生来参与,还囊括了全国各个陶瓷产区,覆盖面非常大。

设计周的目的就是让设计为产业赋能。我希望我们一些艺术的想法和理念,可以转换到瓷砖的设计里面,我也很想在瓷砖设计领域做一些尝试。因为我对空间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我原来也写过一篇论文,提到现代陶艺的一个趋势就是立体的作品变成平面。延伸到我们的产业就是变成瓷砖,用瓷砖去打造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韩国陶艺家申相浩教授的作品《金海博物馆》,整个建筑就成了他的作品。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们是可以介入到我们的瓷砖设计里面。未来陶艺与建筑陶瓷、瓷砖的融合会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

凤凰访谈:本届陶艺建陶设计周也邀请了很多海外的一些陶艺设计师参与其中,比如说从我们的大湾区(佛山)国际柴烧营也邀请了一些日韩的陶瓷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您认为说我们中外陶瓷艺术的差异在哪里? 

魏华:“石湾杯”的一个原发点就是08年的《三国演义·2008年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及研讨会。当时是国内外170所院校的教授、研究生参与这个活动。其中我们就发现当时中国的学生与日韩的学生差距还是蛮大的,比方说技术、材料的运用。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尝试做一个“石湾杯”的大赛,然后让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参与到中日韩的展览,再去日韩游学。在今天中日韩陶艺家的水平已经不分伯仲,多交流总是有益的。 

今天像我们的陶艺建陶设计周这样一个平台,让陶瓷的企业与艺术家、设计师交流,把地域文化或者说西方的艺术资源进行交融,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的市场以及文化发展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这类平台的出现非常即时。

凤凰访谈

凤凰访谈:石湾作为世界知名的陶瓷产区,有很多知名的世界级的陶瓷企业,比如说我们的东鹏瓷砖,新明珠瓷砖等,您认为在产区里面的这些陶艺人和陶瓷企业的关系应该怎么定义?两者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魏华:我担任中国意大利陶瓷设计大奖赛的评委已经7年了,这也算是一个国际陶瓷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大赛,我也有跟国内外的陶瓷瓷砖企业的负责人、设计师们进行交流。从我个人而言,我很认同这些陶瓷企业,会对它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感到非常钦佩。 

但是在今天,我想说我们拥有了非常好的设备,我们的生产能力、制造能力也是有保障的,但是我们的设计以及创意还是比较单调,大多是仿大理石、仿木头。从艺术家的角度,或者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我期待我们设计师们以及陶瓷企业们能有一些涉及地域文化特性,具有时代气息的陶瓷产品。这种产品是原发的,是原生态的,或者是有历史传承的。设计师们应当要更多的了解研究传统的本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艺术,艺术家也要积极地介入到产业的设计当中去。艺术为产业赋能反过来说,产业也能为文化赋能。他们的国际视野、格局以及包容的精神,也值得我们陶瓷艺术创作者去学习。我们要向陶瓷产业的企业家学习,多世界相交流,否则就是孤芳自赏,最后被时代所淘汰。 

凤凰访谈:怎么样可以把这些陶艺带进我们的产业,促进我们这些艺术与产业的融合,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魏华:从艺术家角度来说,我们要有一个胸怀,要互相学习,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类别的时候,首先去研究别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它的一个历史文脉是怎么样的,它的深度是在哪。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你首先是要开放的。

魏华寄语设计周

从产业维度来说,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地域文化是塑造一个产业品牌的核心。假如一种设计,没有地域文化的特质,没有文脉的承载,是走不远的,会很单薄。我接触过很多国外的设计师,真正打动他们的或者是让他们感动的,是那些深厚的地域文脉与传统。

要把艺术与产业进行融合,转换成一个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我觉得就要建立一些系统的知识结构。现代空间有它的特性,现代建筑也有它的特性,传统的公仔与地域文化特性的作品也是一样的,怎么通过设计,把这些东西融在空间里面,这是陶艺家们与设计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凤凰访谈:景德镇别名“瓷都”,区域内与陶瓷相关的学院有很多,相比较我们佛山石湾也有“南国陶都”之称,但是佛山与陶瓷相关的学院或者教学机构就相对比较少,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此有没有什么建议? 

魏华:现代教育是解决我们石湾陶艺人才和设计人才培养瓶颈的最佳方法。现在活跃在石湾的陶艺大师们,其实都有学院的教育背景,比方说潘柏林大师在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以及广州美院都有学习的经历。在今天的这种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原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是跟不上时代需要的。现在佛山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前些天广州美院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准备在佛山开办陶瓷学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步。 

对于教学,有三点需要注意的,首先要把地域文化特性把握准,比如说我们石湾陶塑人物是值得我们去深度研究和和挖掘的。第二就是让教育能够为我们的产业提供服务。第三个则是我们石湾还比较欠缺理论批评和研究。我们现在中国雕塑教学的系统,基本上是学习法国的,在我们民间雕塑的部分是缺失的。1963年刘传大师为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学生讲授石湾陶塑时,曾引起学生们的震动。石湾陶塑人物有很高的水平与影响。 

魏华与合影凤凰访谈

凤凰访谈:您在点评本届“石湾杯”作品时提到:石湾陶艺的价值不仅仅是人文气息、审美趣味,还是会和生活有关系的,比方说公共空间的艺术等。您认为我们传统的陶艺如何为公共空间服务?

魏华:佛山是在为人的生活空间服务的一个城市,我们所有设的产业都是围绕人的生活服务的。包括陶瓷都是在为人的家居服务的,所以我觉得“泛家居”这个概念非常好。我们现在陶艺家做再大的作品,是不能与建筑的体量相比的。为空间服务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更多的介入到这块蛋糕里面的时候,将会为我们的陶艺创作人员提供一个非常庞大的生存空间。 

陶瓷公共艺术也是我多年研究的课题。最早我是从瓦脊公仔这个佛山传统艺术方式中获得灵感,然后就做出了《公仔柱》、《亚洲艺术之门》、《中华之光》等作品。现在公共空间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环境、空间、尺度也与以往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根据现在的环境和时代的环境去重新设计,传统的文脉的符号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重新演绎,放到我们公共空间的时候,就会使我们的公共空间变得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性,让我们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城市文化肌理。

凤凰网广东发自佛山

凤凰访谈策划:劳超华、李绮彤、黄恩宁、何超敏、刘嘉美、何嘉锋

[责任编辑:曾群善]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