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滨海湾新区+松山湖 东莞发展将进入双擎时代


来源:广州日报

当前,东莞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滨海湾新区发展规划获批+创新发展主引擎松山湖

东莞将进入双擎时代

滨海湾新区(效果图)

当前,东莞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作为东莞创新发展主引擎,松山湖正紧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强化原创性技术、软件、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探索创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加速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迭代升级,跑出湾区产业创新加速度。

此时,与松山湖相隔约20公里的东莞滨海湾新区也正迎来重大历史时刻:《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通过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正式印发,这开启了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

而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首个省级新区的发展规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这注定又是一次“高光时刻”。

崛起的松山湖机器人产业

6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东莞松山湖启动。这一场由国家、省、市相关机构及园区联手举办的机器人产业年度盛会,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精英、科创超级导师、学界权威的盛会,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正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广东省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600亿元,服务机器人产量超200万台套,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东莞等为代表的广东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松山湖

截至目前,松山湖园区已聚集400余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企业,其中高新企业7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占11%,机器人本体企业占2%,智能装备企业占55%,系统集成企业占17%,服务、教育、农业、医疗等机器人企业占14%,工业互联网企业占1%。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7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在当天的活动致辞中表示,东莞作为一座国际制造业城市,近年来在新工科教育的有力支撑和推动下,全市机器人产业生态链条正加快形成。目前已构建起以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为代表的产学研平台,集聚起以拓斯达、李群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有163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0%,机器人产业和新工科教育的产教融合、相互促进,为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了强劲动力。

“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全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载体、环境配套和政策服务,积极支持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肖亚非说。

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如果说,松山湖的崛起给今天的东莞提供了无穷的想象,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的,“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则已被确定是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早已被省政府赋予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创新平台等重要发展定位。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也曾多次表示,东莞将积极推动滨海湾新区成为国家级发展平台,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新时代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这就是滨海湾新区未来的定位。

5月26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新区发展总规》)。6月2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新区发展总规》。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首个省级新区的发展规划,是指导东莞滨海湾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新区发展总规》的落地,标志着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为这座未来之城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东莞面向未来的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战略,赋予了东莞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机遇。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委“1+1+9”战略部署,东莞提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亟须一个新平台进行发展新试验、改革新探索。正如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所言,“东莞需要开辟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原有的区位优势上,加速空间布局的调整。”

作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滨海湾新区便是东莞全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重点发展新平台。滨海湾新区连接南沙和前海、邻近港澳,是珠江口东岸最大的可集中连片开发的战略性区域,拥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坚实的经济腹地支撑,“区位好、空间大、交通优、产业强”的优势得天独厚。建设滨海湾新区,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参与粤港澳协同发展的主抓手。

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东莞滨海湾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特色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新区有利于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

“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滨海湾新区提出这一总体目标与建设节奏,蕴含着坚定决心与时代使命。

到2022年,滨海湾起步区框架将基本成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初步建成,若干千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稳步落地,新区基础路网基本完善;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公园初步建成。

到2025年,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港澳协同、国际协作平台作用凸显,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智慧城市基本成型。人口规模达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00亿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作用充分显现,建成宜居宜业湾区新城,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如果说这一个个具体的数字,透视出滨海湾新区“十年建新城”的美好图景,那《新区发展总规》列出的28个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如滨海湾站及滨海湾站枢纽TOD开发建设、湾区高水平大学等则反映出新区“三年打基础”的扎实举措。

三大产业定位组团式发展

滨海湾新区明确了“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三大产业定位,将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将坚持陆海统筹、中心带动、轴带串联,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推动滨海湾新区集约高效、产城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其中,“一廊”即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新区将打造一条40公里长,集合生态景观、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时尚休闲于一体的滨海长廊,塑造东莞向海转型新地标、湾区滨海岸线新典范。

而“两轴”即城市中轴和城市发展功能轴。城市中轴:依托滨海湾站以及滨海湾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网,深化“北站、中城、南湾”空间结构,塑造景观轴、功能轴、交通轴“三轴合一”的城市中轴线。北站,建设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推动站城一体开发;中城,建设滨海湾青创城,未来可容纳约3万粤港澳台人才;南湾,打造滨海总部经济带,建设港澳客运码头。城市发展功能轴:以东湾大道为主轴,串联新区三大板块,集聚企业总部,引导金融、商务、科技、商贸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把东湾大道打造成新区版的深南大道。

“三板块”则按照“一核两翼”布局,差异化打造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板块。其中核心区为沙角半岛板块,将积极推动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TOD导向的站城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一批轨道站城综合体及“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示范项目。湾区高水平大学则放在西翼——威远岛板块。

对接港澳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此次松山湖盛会中,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正式开园。

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按照“一中心多站点”的模式,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为中心,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松山湖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松山湖高新技术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一批园区港澳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为多站点,组建专业港澳项目转化服务团队,推动优质港澳项目落地成长。

滨海湾新区同样重视和粤港澳软硬环境对接。《新区发展总规》提出,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台合作,促进人才互通,深化与港澳台高端服务业合作。

2018年以来,滨海湾新区有关责任人主动走访对接华润集团、新鸿基集团等港资企业,与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香港资讯科技联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以及澳门城市大学等知名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

滨海湾新区已在城市中轴线上选择区位最好、交通最优的地块,规划建设1500亩的滨海湾青创城,按照“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理念,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计划2035年容纳3万名青年人才。

与此同时,滨海湾新区与港铁集团深入对接,计划对标香港“西九龙站”,联合将“滨海湾站”打造为“三铁合一、综合交通、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届时,从滨海湾站出发,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

湾区广角

李志坚,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咨询专家

滨海湾是东莞战略支点

李志坚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需要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推进策略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在体制机制、科创、交通、教育、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相继召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等政策协调会议;在科技创新方面,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顺德区成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及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推动在广州南沙成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等;为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进驻,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广东省财政厅公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交通方面,推动南沙大桥通车、穗莞深城际静态验收、深圳珠海水上巴士开通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建设有利于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引入更多港澳优质企业和各类各层次人才,特别是科技研发和新兴产业集聚,加速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加快实现东莞与广深港澳等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形成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点;有利于打造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样板和典范,为粤港澳三地产业深度合作积累先行经验和做法。

李树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副部长,珠港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滨海湾是“区域桥梁”

李树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这从广东省刚刚审批通过的《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新区发展总规》)亦可见一斑。

经过最近几年来粤港澳三地和国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上半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粤港澳在如下几方面已经开始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第一,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九市”在“生态文明之城”建设、在“宜居宜业”产城结合等方面形成共识,多措并举,与港澳的差距越来越小,联系越来越密切。第二,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行动越来越主动。第三,随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密切和深化,粤港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正在增强联系。第四,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内地地方政府(含自贸区、高新开发区等)和企业纷纷来大湾区学习和“取经”,对华南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第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独特作用亦在强化。

东莞的《新区发展总规》规划建设的东莞滨海湾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能够发挥上联广佛、下联深惠的“区域桥梁”作用,搭建一条珠江东岸广佛肇—深莞惠“全岸线产业带”;第二方面,为珠江东、西两岸和互补发展,做好区域优化布局和产业合理转移的准备;第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积聚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奠定区域性基础。

[责任编辑:麦志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