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三度卫冕“中国砚都” 肇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千年文化底蕴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肇庆三度“卫冕”“中国砚都”,去年11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组织的复评专家指出,肇庆端砚大师云集、人才济济,端砚文化产业链完整,已形成集群效应。肇庆既把悠久的端砚文化做成产业,又把传统的端砚产业转化为一种现代文化,并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资源,形成砚石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还推进端砚行业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向正规学校教育转变,肇庆端砚行业的各方面发展都符合“中国砚都”的授予标准。

3月29日,在“第43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为去年通过复评的肇庆授予“中国砚都”牌匾,这是肇庆自2004年荣获“中国砚都”称号以来,历经2009年、2013年两次成功通过复评后的第三度“卫冕”。

2019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开幕式。李春玲 摄 来源:端州发布

“一府一砚三名人,山湖城江七星城”这句话概括了肇庆悠久历史文化和秀丽自然风光,“一砚”便是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自唐朝以来,端砚就成为了朝廷贡品,经过历代众多端砚工匠的传承与发展,当代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有了新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价值之外的艺术意境。新中国成立后更成为国家收藏的重要工艺品以及对外交往的重要赠品,正是凭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端砚文化魅力,中国砚都肇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了千年文化底蕴。

去年11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组织的复评专家指出,肇庆端砚大师云集、人才济济,端砚文化产业链完整,已形成集群效应。肇庆既把悠久的端砚文化做成产业,又把传统的端砚产业转化为一种现代文化,并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资源,形成砚石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还推进端砚行业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向正规学校教育转变,肇庆端砚行业的各方面发展都符合“中国砚都”的授予标准。

严格保护砚石资源  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白端石是肇庆七星岩景区独有,史料记载的七星岩白端石开采始于元代,七星岩内的白端石又以玉屏岩所产为冠,肇庆七星岩内所产白端不但洁白如雪,且质地细腻滑嫩,是琢制朱砚的上乘石材。

七星岩摩崖石刻。资料图。

在七星岩石室岩洞外东壁,矗立着一幅跨越近四百年的大红石刻——泽梁无禁,岩石勿伐。这是明朝万历年间,两广总督戴凤岐为保护七星岩山体不再受破坏,于石室岩洞外东壁以石刻形式立下的官府告示,严令禁止开采白端石。

这一细节充分显示了肇庆人民从古至今延续和坚守着保护端砚石的传统。而如今,作为白端石所在地的七星岩景区已经创建为国家级景区,把端砚资源保护纳入景区,对砚石资源进行系统性保护的做法在全国独一无二。

此外,肇庆还通过立法保护端砚石资源,2017年3月23日,肇庆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了《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草案)》,2018年5月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查并全票通过了《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可见,肇庆正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包括白端石在内的端砚石视为稀缺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端砚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有效促进了端砚业的可持续发展。

端砚工匠集聚发展  技艺传承进驻校园

据了解,目前在肇庆从事端砚相关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1万人,现有各类端砚人才697人,其中: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理论专家)3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58人,市级制砚名师、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66人,高级工艺美术师96人,中级、助理级工艺美术师400余人,肇庆端砚行业正在形成工匠集聚的发展态势。

在2018首届中国砚都(肇庆)文房用品、玉石工艺品博览会中,制砚工作者在展示雕刻端砚。刘春林 摄 来源:肇庆发布

此外,肇庆还大力推进端砚行业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向正规学校教育转变,分别在小学、大学开设相关课程,为端砚技艺的传承开启了校园发展模式。

沙湖小学是肇庆市端砚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成立了端砚雕刻社团、端砚拓印社团、端砚纹样社团等,由专任教师和国家级制砚大师担任社团负责人,让端砚文化进课堂。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自2013年起开设端砚方向工艺美术专业本科、大专学历教育,在推动端砚文化教育开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传统技艺人才培训(广东)基地”。

对此,参与复评的专家纷纷表示,肇庆把端砚教育贯穿小学、大学课堂,这在全国来说是一大创举。

擦亮中国砚都品牌 壮大文化产业发展

端砚文化村。来源:端州发布。

如今,“中国砚都”已成为肇庆市乃至广东省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除了资源保护和技艺传承,肇庆端砚行业的未来该如何发展?为此,复评专家们为肇庆开出了“药方”。

专家们指出,肇庆要进一步擦亮“中国砚都”金字招牌,叫响“中国砚都”品牌,逐步规范特色区域的称号、文房四宝大师的称号;要充分发挥制砚大师的作用,大师来自端砚行业,更要为行业服务,协会和政府部门要引导大师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多担当社会责任,在端砚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做贡献;要切实解决好《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的落地问题;要不断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新路。

针对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肇庆市委市政府及端砚行业各方已形成共识,并明确通过以下方式壮大肇庆端砚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端砚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全省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第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把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聚园。第三,继续加大宣传,采取多种手段包装推介端砚,擦亮“中国砚都”品牌。第四,保护和利用好资源,提高制作生产工艺含量。第五,继续加大对端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拔尖型的优秀人才队伍。

名家风采 名师闪耀“中国砚都”

据了解,目前在肇庆,端砚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端州区从事端砚行业的人员就有近5000人,拥有国家级端砚大师有2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

刘演良,资料图。

提及端砚,不得不说刘演良。刘演良有许多“名片”,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端砚协会名誉会长、端砚鉴定专家等等。他的端砚作品曾在广东省、全国的各类展览展出,获奖无数;他为了传播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宣传端砚文化作了大量工作,从1979年开始,连续被邀请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地举办端砚作品、书画作品展,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对端砚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端砚是融汇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书画金石、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刘演良在口述自己故事中曾提到,已过杖朝之年的他仍每天一早起来就写小楷,接着画山水画,之后就去指导学生做端砚、看砚石,晚上就看书、写文章。“我每天大约50%的时间做端砚,50%的时间写书画。只要我有生之年,还在继续写,画画继续,端砚也继续,能够做多一点作品出来,留给后代。”

刘演良作品,《近水楼台》砚。

在端砚界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雕刻大师,他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砚雕技艺中,将书法刻在了端砚石上,极具个人特色的“书法文字砚”。他是张庆明,师从端砚大师黎铿,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庆明曾说过,因赏识他的书法造诣,当年他有幸参与创作黎铿负责设计七星岩古今名刻砚。当时得到了刘演良和黎铿两位端砚大师的教导、指导,获益良多。“端砚是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因为它是‘文房四宝’很重要,历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房四宝’,尤其是端砚,它是文化的延续性。我觉得对端砚是自己的一种情感,是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把端砚创作得更好。”

而在众多的端砚艺人中,有一个人端砚工艺师的身份是在国画家之后。他叫梁弘健,以诗书画巧妙入砚,开创“大岭砚桥”流派,倡导“文人砚”审美观,为端砚注入更多艺术基因,营造更广阔的欣赏空间。

2018首届中国砚都(肇庆)文房用品、玉石工艺品博览会中,吸引了许多人。莫秋英 摄

到了梁焕明这一代的端砚艺人是幸运的。在他们崭露头角的时候,改革开放给他们打开了全新的发展平台。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梁焕明等一代端砚艺人大多走上了“个体户”的经商之路,赚取第一桶金,并将第一桶金作为基金,发展壮大自己的端砚事业。

刘演良、黎铿、张庆明、梁弘健、梁金凌……一个个名声响亮的国家级、省级端砚大师,凝聚了肇庆端砚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延续着“中国砚都”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他们是业界翘楚,代表着一代代肇庆端砚人“实干兴肇”、“展现岭南文化底蕴”的工匠精神。“中国砚都”,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莫秋英]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