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漫步肇庆府城 用双脚丈量千年历史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寻根,是华夏儿女的思乡情怀。肇庆是岭南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发现地,孕育了远古岭南的人文初祖。近年来,肇庆也在致力打造府城复兴计划,2018年2月份,肇庆府城旅游环线全线开放迎客,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广场、丽谯楼等地继续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千年古城的面纱逐步揭开,陆续走进了市民游客的视野。

寻根,是华夏儿女的思乡情怀。

肇庆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代系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庆古人类文化遗址代系完整。

近年来,肇庆也在致力打造府城复兴计划,2016年5月份,肇庆府城复兴项目指挥部开展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肇庆府城复兴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端州区全力推进府城复兴项目征拆工作;2017年2月份,装饰一新的草鞋街在农历春节期间和古城墙成为了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登高的新去处,当年春节假期就吸引了超40万游客参观,成为肇庆府城火爆的一处小景。2018年2月份,肇庆府城旅游环线全线开放迎客,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广场、丽谯楼等地继续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千年古城的面纱逐步揭开,陆续走进了市民游客的视野。

在粤唯一保留完整的宋城墙上触摸历史

肇庆古城墙现周长2801.2米,其中东段403.4米、西段376.9米、南段992.3米、北段1028.6米,古城墙范围内府城总占地面积约62公顷,现为端州区老城区中心,以老城居住区和政府办公区为主。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在历史上虽经过数个朝代近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古城墙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53年),是肇庆文脉、史脉、地脉的核心和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城墙体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甚至保留了整段宋砖筑砌的城墙。

2001年,肇庆古城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前后,国家文物局提出将肇庆古城墙连同南京、西安、荆州等13处古城墙启动联合申遗工作。

披云楼今不见鹤泪

被誉为端州古八景之一“披云鹤泪”的披云楼就坐落在肇庆古城墙上,尤是一段厚重的人文历史,始终让端城人情系梦绕。

披云楼。

披云楼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为端州知州郑敦义将端州土城拓为砖城时增建,其楼高三层,属城墙上的瞭望台。因楼矗立在城墙西北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故此得名,又有“飞云楼”之称。

据史料记载,披云楼在历史上共经过8次修葺、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一次进行修葺,到成化三年(1467年)肇庆知府黄瑜到任,乃将披云楼重建。据《披云楼记》载,重建后,披云楼上悬挂有两块匾额,一块为“披云楼”,另一块写着“岭表南来第一州”,可见当时披云楼的盛况。据悉,这次重建披云楼后,楼前空地遍植红棉树、榕树,还豢养了一大群白鹤。这些白鹤时常成群结队鸣于树上,故曰“披云鹤唳”。

历史转折在民国七年(1919年),军阀林虎为高要县长,竟“焚鹤煮琴”,放纵士兵开枪捕杀鹤群,不出三年,“披云鹤唳”变“披云鹤泪”,自此只见楼影,不闻鹤声。

时过境迁,2018年1月19日,披云楼得以重新免费开放。并作为肇庆古城墙专题展示馆综合、全面展现古城墙的历史文化与遗产价值,展出与古城墙相关的古城砖和文物等,还有在府城复兴项目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部分文物,让世人得观其貌。

而在披云楼不远处的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60多只丹顶鹤自北而来定居在肇。2018年8月8日,第十五届广东省运会开幕式,作为“特邀表演嘉宾”,20多只丹顶鹤在开幕式现场闻歌起舞,绕场飞翔,甚为壮观。

到米仓巷包公井广场  缅怀挖井人

包公井是肇庆府城环线旅游路线中不可或缺的点。在古城墙朝天门侧的包公井文化广场,保存下一口修缮好的水井,这口井就是宋代名臣包拯带人打下的七口水井之一,被后人称之为包公井。

包公井。

据史料记载,公元1040年至1042年,即宋朝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北宋名臣包拯在端州任知府,为官清廉,开荒教学,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导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于是包拯发动端州人民挖井饮水。而今,七口水井仅存二口,一口就在米仓巷内,另一口是人们熟知的端州城区三联巷内。米仓巷这口包公井经文史专家考证后,被后人修缮并加以保护。

2018年1月份,随着披云楼免费开放后,米仓巷包公井文化广场也正式开放。该广场上有一间面积约6平方米的仿宋小屋,包公井就在小屋里。

而米仓巷,是肇庆人民为了纪念包公,将包公修建粮仓所在的巷子称为米仓巷,至今沿用不变。如今开放的米仓巷包公井文化广场增设了绿化布置和休闲座椅,在米仓巷内房屋的墙壁上,画了包公、利玛窦、披云楼等传说与故事内容的壁画,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近距离地了解肇庆府城故事,了解其历史。

徒步草鞋街  赏肇庆“宽窄巷”

诗人戴望舒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肇庆古城墙东南段内侧,有着这样一条寂寥的雨巷,她叫草鞋街。

草鞋街,沿着宋城墙而建,全长约300米,西接西仁里,往东走一段几十米长的斜坡就可抵达正东路。据清朝道光年间《肇庆府志》记载,草鞋街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因清朝至建国初期,居住其间的居民大多是以织草鞋为主,故名“草鞋街”。

草鞋街。

2017年初,肇庆相关部门用古老纸伞、花轿、红灯笼、墙绘、旧海报、老照片、草鞋、蓑衣等物对草鞋街进行“复古妆”打扮。当年春节期间,吸引了超40万市民游客来此缅怀乡愁,寻找传统文化、历史故事。

一条宽窄不一的小巷子,一段古城墙,一株老榕树,一排青砖瓦墙,一列红灯笼,两三处墙绘,几把油伞……这些肇庆老记忆不仅仅是一个小巷,一个景观,更是对这座城市的灵魂印记,也是老肇庆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种情怀、一种文化……

去红楼看宋徽宗亲书“肇庆”

位于端州区城中路的丽谯楼,是肇庆府衙旧址的入口,始建于1471年。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赵佶继位后,亲笔赐书“肇庆府”,寓意开始带来吉庆之地。由于墙体外漆红漆,俗称“红楼”,是肇庆本地居民广为人知的古建筑。

丽谯楼。

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丽谯楼已经残破不堪,到了近代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而楼下的高台基仍沿用明代的遗构。随着府城复兴项目的推进,2018年,恰逢是肇庆命名900周年,肇庆政府部门对丽谯楼进行整体修缮和内部布展,对公众进行开放参观。

在高要学宫看明皇帝对读书人的勉励

看过丽谯楼,接着可到端州区正东路42号的文庙,即高要学宫。肇庆,曾是高要县辖下,故称高要学宫。据悉,高要学宫是广东省现存较大的一座孔庙,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5年修缮,高要学宫于2016年5月份装扮一新重新开放。据当地媒体报道,参观者持有效证件登记后可免费参观。

据悉,高要学宫内还藏有12方明清时期的珍贵古碑,其中《敬一箴》《程子视箴》等5块古碑皆是御碑,用端砚石雕刻于明朝。而洋洋数百字的《敬一箴》包含着明嘉靖皇帝对肇庆读书人的勉励。

来阅江楼感受铁军风采

“当年我的父母就是在肇庆结的婚,叶挺独立团成立于肇庆,从肇庆挥师北上,我们家的红色基因也是从肇庆开始。”2018年9月份的魅力中国城第二季,在介绍肇庆铁军叶挺独立团事迹时,叶挺将军后人亲自在央视舞台为肇庆代言。

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江滨三路与正东路交汇处附近,有一座阅江楼,楼高两层,分东西南北四座,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这里叫阅江楼,也是叶挺独立团旧址。1925年冬,叶挺独立团在此诞生,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支“铁军”。

阅江楼。

如今,阅江楼除了有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还有砚都瑰宝、谢志峰藏古端砚馆三大史迹陈列,可让人大饱眼福。

游端砚文化村  品朝廷贡品

中国砚都,七星肇庆。肇庆盛产端砚,又名砚都。“呵气成墨,滑如肌肤”说的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朝廷贡品。这样的珍品就出自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委会,又名端砚文化村。

白石村建村于唐武德年间,背靠西江,面向北岭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据悉,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最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

在端州区黄岗街道有一个中国砚村,又叫端砚文化村,仿宋风格,楼高四层,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是肇庆市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具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龙头示范项目。

中国端砚展馆是“中国端砚文化村”的标志性建筑,内设有古今名砚200多方,均属难得的珍品。二楼则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详细展示了端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让人对端砚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三楼展览有包括关山月、黎雄才大师的名家书画。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房四宝”展区。

[责任编辑:林晓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