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大湾区建设:打造区域协同平台培育创新要素“栖息地”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对粤港澳大湾区也保持着密切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打造区域协同平台培育创新要素“栖息地”

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对粤港澳大湾区也保持着密切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快体制机制“软联通”

探索专业服务行业“湾区标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需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更需要加快推进三地体制机制的‘软联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广东国众联行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将目光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专业服务融合和专业人才交流的内容,带来了“软联通”的相关提案。

作为评估行业专业人士,黄西勤注意到,《规划纲要》提及“专业服务”达10次,“专业人士”5次,在合作形式、合作平台、合作领域都有专门规划。“这为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粤港澳专业人士的交流共进提供了发展空间,法律、会计、评估等专业服务行业将大有可为。”

黄西勤说,《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一次考试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港澳认证及国际认证)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目前,内地房地产估价师与香港测量师、内地造价工程师与香港工料测量师均已实现了三批专业人才的资格互认,但其业务范围以及在业务实操过程中仍然遇到大大小小的限制。

黄西勤是第二批经过内地与香港互认的评估师之一,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她认为,目前,两地的资格互认仍然只停留在强化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层面,粤港澳评估准则、评估方式等还不完全一致,且当地对互认资格的认可度还不够高等因素,大大限制了专业评估人员在跨境业务中的实践。

黄西勤认为,“软联通”包括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等,主要集中在推进与港澳在法律、会计、评估等专业服务,以及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上。

她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能加快专业服务业职业资格互认进程,达成有助于职业资格互认的协议,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科目豁免、合理设置考试场地、化解就业市场竞争障碍、扩大“一试三证”范围等领域有所突破,引导与推进职业资格一体化。另外,推动粤港澳专业行业协会交流,加强行业调研,对标国际最好标准、最高水平,共同探索专业而系统的专业服务行业的“湾区标准”。

建立区域创新合作平台

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格局

民进中央的提案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从各有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的合作发展理念,促进大湾区路通、人通、商通、财通、政通,实现人流、物流、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

“平台建设是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格局的关键。”民进中央建议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借助“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辐射,打造国际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进国内国际科技成果向大湾区转移并实现快速产业化,形成优质创新要素的“栖息地”。

全球创新经济高地的建设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支持。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推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大湾区创新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多主体互动、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科学权威的大湾区统计及指标评价体系,更深层次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

此外,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要打造协同高效的粤港澳核心金融圈,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优势,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引导股权投资流向高新技术领域,强化湾区金融体系支持新经济发展功能,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民进中央还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财税和政府采购政策对创新的激励功能以及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主体最协同、成果转化最有效、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完善的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

推进144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推进广东省口岸144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对广东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意义。”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东海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黄楚标从过境免签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

144过境免签政策指的是经报国务院批准,在指定航空口岸和相关陆路、海路口岸对持53国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以及前往第三国联程机票的人员,实行过境免办签证政策。黄楚标介绍,自2019年1月1日起,厦门、青岛、武汉、成都、昆明5个城市已开始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目前我们在此项政策实施方面已经滞后于国内其他省份和城市,缺乏相应竞争力,亟须迎头赶上。”

黄楚标认为,实施144过境免签政策将直接促进广东入境商务、旅游发展。“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端商务旅客、外国友人、海外华人短期访穗,并为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人员来往广东创造便利条件,进而促进商务旅游的繁荣发展。”此外,144小时过境政策还有利于推动广东省过境游客数量和旅游创汇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对于短期停留的客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促进广东旅游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在黄楚标看来,实施144过境免签政策更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必然要求。去年11月,民航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广东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要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为使命,全力推进广东省民航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民航运输的动力源作用,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机场群建设,稳步提升深圳宝安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能力,我建议省政府牵头加大协调力度,统筹协调国家移民局对广东省各相关口岸进行144过境免签政策检查验收,加大协调力度,推进政策落地实施。”黄楚标说。

[责任编辑:周婉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