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光明区探索城市低保群体帮扶新路径 初步形成“大帮扶”格局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王宏彬强调,打赢帮扶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一方面,通过培训、通报、督办等方式,充分激发挂点包户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其谋划帮扶措施的能力、落实帮扶任务的实力;另一方面,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战场”作为锻炼考察干部的“考场”,将精兵强将压到帮扶一线,安排素质优良、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同志参加帮扶攻坚。

光明区探索城市低保群体帮扶新路径

光明区结合困难群体技能提升意愿和就业诉求,开办两大类6个工种共12期技能培训班。

图为凤凰“困难帮扶公益坊”开设的电商培训课程现场。

核心提示

11月2日,光明区召开困难群体帮扶阶段工作总结推进会,全面总结辖区困难群体帮扶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以决战决胜的信心,以更硬更实的作风,坚决打好打赢困难群体帮扶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光明区在完成广西等地对口扶贫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于3月全面启动困难群体帮扶攻坚行动,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提出把共享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城市低保群体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按计划具体分“两步走”:到今年6月底完成50%的帮扶任务,明年6月底全面完成在册的377户1110名低保对象的帮扶,实现该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困难群体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光明区上下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开展了一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造血式”帮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底,已完成帮扶目标348户,92%的低保家庭基本实现“造血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帮扶过程中,注重激发困难群众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帮扶的转变,提供了城市低保群体奔小康的示范和样板;积极探索基层民生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径,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多元参与的“大帮扶”格局。

在9月20日-22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慈展会上,光明区困难群体帮扶行动作为深圳特色项目参展,系统展示了帮扶行动的做法和成效,被称赞为全国城市低保群体在新时期实现持续稳定奔小康探索出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突出精准研判明确“造血式”帮扶方向

光明区通过前期摸查情况了解到,辖区在册低保群体内生动力不足,且现有政策以兜底救助为主,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扶助少。此外,各领域政策相互衔接不紧密,政策合力发挥不够明显。

经研究,光明区决定,把帮扶在册低保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确定了家庭人均月收入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作为脱困标准,并分解成“四个100%”的帮扶目标,即: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困难人员,100%实现就业、创业;有就业能力但无就业意愿的,实现100%进行有针对性的扶志和扶智;无就业能力的,实现100%政策兜底稳定性脱困;困难人员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100%有稳定保障。

强化党委总揽

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

行动开展以来,光明区将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区委总揽全局,各街道党工委具体操盘,各社区党委广泛发动,形成了区街联动、部门协调、干部挂点包户的工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合力攻坚,政社联动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免费入职体检、组织公益劳动等,形成了党委总揽、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大合唱”。

光明区领导带头挂点包户,组织145名各部门、各街道办的处级干部,和221名社区干部,与377户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同时,快速搭起“三级平台”,依托光明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设立区帮扶办,纵向串起区、街道、社区,并延伸到挂点包户干部,横向联系各职能部门。

此外,光明区建立了“三个一”工作制,每周一例会、每日一小结、每事一研判,确保“问题不过周”。用好检查指导、通报、协调“三项制度”,已编发简报、专报18期,通报动态、督办任务,宣传典型做法、经验成效76篇(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70多条。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就业帮扶专题会、帮扶项目论证会,在全区形成比责任担当、比路径方法、比干部作风的良好局面,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注重综合施策

打造“多层次”帮扶体系

在推进困难群体帮扶行动中,光明区迅速建立责任体系,市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方案制定、政策出台及时把关,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光明区结合目标细化帮扶方案,编制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形成8类事项、30项任务、64条措施,拧紧责任链条,压实各单位“一把手”领导责任、街道主体责任、部门帮扶责任、挂点包户干部直接责任,明责任、促落实。

同时,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坚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对困难诉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扩大政策受惠群体,强化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形成5大类14项叠加政策。

此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动企业和社会组织支持,开发适合帮扶对象的园林绿化、社区服务等领域公益性岗位5大类67个;协调慈善会、商会设立帮扶专项资金160万元,加强教育、医疗、突发困难等补充救助;依托社区基金会、慈善会推出“金色朝阳——困难家庭成长”“曙光助学”等项目,主动介入新生代成长,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加强“志智双扶”

以就业作为脱困“主渠道”

劳动就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光明区在前期摸查情况中了解到,困难群众的759项困难诉求中,就业类有411条,超过一半以上。

光明区紧紧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把扶志、扶智贯穿于全过程,举办扶志沙龙,以体验式交流方式扶志,引导转变就业观念。组织职业规划辅导,摸清帮扶对象能干什么,找准就业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举办各种技能培训12期,帮助提高就业技能。推出个性化、订单式培训,涵盖47个技能工种,精准对接就业需求。

与此同时,光明区分类实施就业帮扶,把就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分类帮扶就业。截至10月底,已实现就业385人,解决率达94%。

此外,营造合力攻坚态势,加强帮扶宣传引导,组织各类宣讲会12次、印发资料2万册,各类帮扶政策、好的做法、脱困典型案例等宣传精准到人。各街道办建立干部定期与帮扶对象谈心谈话机制,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多渠道解决诉求,多举措扶志和扶智。各部门分工协作,挂点包户干部尽职尽责,把帮扶对象当亲人,勤上门、常走访,着重扶观念、扶信心,摸清困难,多方链接资源开展个性化帮扶。

以“绣花”功夫

打赢困难群体帮扶行动攻坚战

在总结推进会上,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表示,目前,光明区已完成了92%的困难群体帮扶任务,但剩下的少数才是难啃的硬骨头。接下来,要以此次总结推进会为新起点,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打赢这场困难群体帮扶行动攻坚战。

一方面,要与帮扶对象贴得再近些,一对一融进去,拿出“绣花”的功夫,准确为其“把脉问诊”,切实“找准病根”“开好药方”,确保“对症下药”。同时,针对剩下的部分帮扶对象,要继续深化叠加政策,打出组合拳。帮扶脱困后要抓好后续扶持,跟踪巩固成效,做到应扶尽扶、扶要见效,应退则退、退有保障。

此外,扶志和扶智再深入,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按照困难群体需求开发培训项目;支持其参加职业教育,让他们“一技在手,全家脱困有望”。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加强教育帮扶,有针对性地加强归侨新生代教育,确保困难学子不仅有学上,还要争取成绩好,提升家庭发展后劲。

王宏彬强调,打赢帮扶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一方面,通过培训、通报、督办等方式,充分激发挂点包户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其谋划帮扶措施的能力、落实帮扶任务的实力;另一方面,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战场”作为锻炼考察干部的“考场”,将精兵强将压到帮扶一线,安排素质优良、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同志参加帮扶攻坚。

[责任编辑:孙鸣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