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广州对口帮扶擦亮非遗牌 贵州苗族绣娘获千万元订单


来源:凤凰网广东综合

据了解,2017年以来,广州市“电商+非遗+扶贫”的发展模式带动了织金县20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实现产值3300万余元。

9月中旬冷空气南下,贵州最低气温降至16℃。但在毕节市织金县,尽管低温加上绵绵细雨,一群苗族绣娘仍在室外不停忙活着。她们正在赶制一批订单,要将其制成具有蜡染特色的定制产品。

这批总额达1000万元的订单,是广州对口帮扶毕节的扶贫成效之一。据了解,2017年以来,广州市“电商+非遗+扶贫”的发展模式带动了织金县20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实现产值3300万余元。

蜡染要依次经过画花、上蜡、褪蜡等工序。图为绣娘正在进行褪蜡。

传承指尖技艺 苗族妈妈用第一笔工资让孩子吃上了肉

今年22岁的杨英,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杨英的丈夫是家中的唯一劳动力,一直都靠打散工为生,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维持着家里一切开支。一旦遇上淡季,丈夫工活变少,家里六口人的吃饭都成问题。

今年8月初,杨英经人介绍来到了唯爱.妈妈制造贵州织金苗绣蜡染合作社。三天的培训后,杨英的“小事业”正式开始——对帆布袋进行上蜡。考虑到杨英的家庭情况,合作社对她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允许她在家完成工作。

合作社提供了场地和工具,绣娘在这能直接进行蜡染工作。

兼顾家庭的同时,杨英平均每天能上蜡30个左右的袋子。一个符合标准的帆布袋,能为她带来4.1元的收入。

9月初,杨英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共计1300多元。过去到菜市场要“三思而后行”的杨英,领到工资的当天下午就去买好肉,赶回家做了一大盘炒肉片。“下次领钱我打算给小孩买个玩具车,他想要很久了”,杨英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干了起来。

杨英背着刚满四个月的小儿子在整理货物。

电商+扶贫 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像杨英这样的绣娘,在织金县共有2000多名。苗族蜡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是苗族姑娘的“必修课”。但在过去,织金县却一直将当地特产竹荪作为对外推介的重点。“在这蜡染是妈妈会姐姐也会,谁也没想到这能赚钱”,绣娘们说道。

在广州市花都区的帮助下,织金县转变思维,选择蜡染作为脱贫项目发展。2017年,织金县联合唯品会正式启动首家绣娘合作社,非遗技艺开始走出深山,与时尚品牌合作。项目启动以来,织金县创办刺绣、蜡染企业67家,家庭手工作坊100多家。目前,表带、手包等前四批订单均已完成,第五批千万元订单正在生产中。

绣娘陈玉琴今年70岁,每个月做蜡染能获得7000多元的收入。

通过广州的电商平台,不仅织金县的订单数量得到保证,苗族传统文化也得以进行美学重构。绣娘杨林先曾将其作品带到伦敦时装周参展,并在现场制作蜡染刺绣,得到了当地设计师的称赞:“想不到东方有这么好的非遗产品。”不断的对外交流后,绣娘开始思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苗族传统裙装为百褶样式,绣娘根据现代潮流进行改良,设计出鱼尾样式的裙装。

在推进“非遗+电商”的过程中,绣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等问题引起了重视。“我们要与国际接轨,绣娘不是在大山里完成蜡染就够了,她们要走出去”,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说道。为此,织金县举办首期绣娘培训班,通过考核的绣娘将获得由当地妇联、扶贫办颁发的盖章证书。据介绍,织金县还计划选送一批高素质绣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文化知识,为织金成立属于自己的非遗品牌做好人才储备。

绣娘正在课室内练习蜡染。

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等文件,选取确定贵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非遗扶贫不仅改善了贫困户家庭经济,还能提高妇女家庭地位、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难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千年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对于“非遗+扶贫”的未来,黄英充满了信心。

一名3岁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学习蜡染。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协作办提供

摄影:孙毅

通讯员:王立

[责任编辑:陈廷仁]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